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2020年服贸会开幕在即,奥园玲珑塔下,一个高大的机器人“指出了”机器人专题展的具体位置。记者提前探营看到,专题展多足机器人场地设置了草地、台阶、拱桥、斜坡等多处“障碍”,多足机器人稳稳当当地通过考验。

 

记者在机器人展区看到,多足机器人展示负重爬坡。摄影/新京报记者 吴宁


上海交通大学此次带来了两台机器人,其中“青骓”可以在负重20公斤的同时跨越复杂地形。与波士顿动力的四足机器狗不同,“青骓”看上去有点像蜘蛛,它不会跳舞和倒立后空翻,走起路来憨憨的。

 

“四足机器人电机驱动少,成本更低,从设计上来说,它更适应动态场景,速度更快。相比四足腿式机器人,六足机器人具备更好的负载力和稳定性,在实际应用环境中的可靠性更好。”上交大机械振动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毛励珩说。

 

在现场,“青骓”演示了爬楼梯、过草地、行走碎石路的本领。它一共有18个电机,每条腿上有三个自由度,通过视觉和力觉的感知,可以完成对六条腿的自主规划和控制。“比如得到上楼梯的指令后,机器人可以感知识别地形,把地形信息和机器人模型结合,确保如何控制不会提前触地,不会踩空。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中,它的行走速度也可以调节,最高速度能达到每秒1.5米,相当于人走的速度。”

 

据毛励珩介绍,这款多足机器人最早的开发场景是面向核电站应用,它可以在废墟中完成自主跨越、探测并搭载机械臂作业。目前研究团队正在探索足式机器人在工业和民用中的应用场景,比如小区中的物流场景。“轮式机器人不能上楼梯、履带机器人对地形有破坏,足式机器人可以成为快递师傅的好帮手,帮助他们完成载重物反复上下楼梯的辛苦工作。”

 

他说,研究团队正在研发更小型的机器人,比如腿式机器人导航犬,可以牵着盲人上公交车。未来,刚度更强的机器人可以在移动场景中作业,“无论地形和环境是怎样的,机器人的身体始终是平的”。

 

与青骓的大长腿不同,另一款六足机器人“鼍龙”的“小短腿”可以蹲得较低,适合在低矮空间探测。

 

毛励珩称,目前团队没有开发多足机器人“翻跟头”等炫技场景,更多的注重实际场景应用。他坦言,目前国内多足机器人和国外比,在硬件驱动等方面存在差距。“一些欧洲多足机器人发展已经20多年了,国内发展有十年了。但近两年,国内四足和六足机器人发展迅速,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实际应用也正在向前推进。”

 

新京报记者 张璐 协作记者 吴宁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