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教育部邀请11位代表走进教育部,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发表意见和建议。这11位代表中,有教师,有学生,有家长,有学者。其中,多次在媒体上发表教育文章的学者杨东平、熊丙奇,也获邀走进了教育部。

  在最后一次面对公众的座谈会上,他们提出了哪些意见?我们邀请熊丙奇与杨东平教授撰写文章,讲述在那次座谈会上的发言概要。

  4月8日,教育部邀请11位代表走进教育部,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发表意见和建议。其中,多次在媒体上发表教育文章的学者熊丙奇、杨东平,也获邀走进了教育部。这是“开门立法”精神的延续。在最后一次面对公众的座谈会上,他们提出了哪些问题?我们邀请熊丙奇与杨东平教授撰写文章,讲述在那次座谈会上的发言概要。

  应当突出体制改革优先

  体制改革的内容应当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否则,仅仅提出一个抽象的目标,佷容易停留在文件上。

  在教育部4月8日的座谈会上,我的发言主要涉及几个问题。

  一个是目前的《规划纲要》文本已经具有很好的基础,在教育改革方面有许多新的提法、许多亮点,有些甚至超过了原先的预期。其中一大亮点,是采取公开决策,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教育改革的热情,是教育决策公开化、民主化的有益尝试。

  当然,正因为是第一次尝试,还有值得总结、改善之处。去年2月、今年2月各公开一个月征求意见,大致是一种开闸放水、泄洪的方式,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其实很难有效地处理200多万条各种意见。

  公众参与教育改革的热情是与决策公开的程度成正比的,在两次公开之间,有很长一段时间,《规划纲要》的制定悄无声息,甚至神秘莫测,公众的热情就冷却下来。

  《规划纲要》中已经提出了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的目标,在下一轮修改过程中,应当围绕这一制度的建设,使公开决策的做法制度化、常态化,建立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

  二是,《规划纲要》的进一步修订,应当解决那些当决未决的问题。例如,目前的文本确立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在2012年达到4%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只是一个短期的目标;作为一个中长期规划,却没有确立中期和长期的目标,即到2015年、2020年的教育经费目标。这并不是没有关注,而是因为有不同意见。有不同意见就回避、不写,显然不是正确的方式。

  又如学前教育政策如何确定,政府究竟应当承担多大责任,也是因为意见分歧而语焉不详。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正因为有不同意见,才需要公开讨论,让不同的利益群体浮出水面,通过讨论来辨明是非、澄清观点,形成共识,从而建立教育改革的信心。

  对于经费问题,作为一种方法论,也许可以考虑采取一种更具有操作性的弹性的目标,即确定一个区间,而非一个绝对值。例如,到202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4.5%~5%,有一个上限和下限。事实上,如果2012年达到4%,此后就按不优先发展的常规速度,每年增加0.1个百分点,并不难实现这一目标。

  另外,由于各地发展差距之大,一些发展性指标也不宜搞“一刀切”的全国统一标准。例如学前教育的普及年限,可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现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普及12年教育了。

  还有,《规划纲要》文本的修改,以及今后的贯彻落实,应当突出体制改革优先的思路。事实上,无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是培养创造型人才,背后都是一个体制问题,抓住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才能纲举目张;文本也才能“瘦身”,可以减少那些常规性、工作性的内容,而突出改革性的内容。

  而且,体制改革的内容应当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不知下一步是否还要制定《实施细则》,或者结合“十二五”规划制定,确定明晰的任务、路径、阶段性目标。否则,仅仅提出一个抽象的目标,很容易停留在文件上,如我们很多的文件规定那样。

  对此问题,比较重要的,是建立行政问责制。例如解决择校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法》、政府的文件规定得非常明确,关键是地方政府没有依法行政,因为没有问责制。建立相对独立的督导制度也十分重要,否则,我们的许多基本信息是不真实的。

  最后,在实际中启动制度创新,要允许改革、鼓励试点,许多变革需要通过自下而上的试点和实践。但是,也有一些能够看得准的问题,要大胆地改,旗帜鲜明地倡导、鼓励、推广。例如在小学实行五分制评价,取消百分制,将小学生从严酷的分数竞争中解放出来。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这种等级评分制,我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长期实行这一制度,是完全行之有效的,应当强有力地推行这一改革。

  协调国家教改和地方教改

  国家教改最终要落实,需由地方推进。但是,在教育改革上,有的地方比国家版还保守,比如教育去行政化改革方面。

  这就不免让人担心,国家版教改在推进时,要受到具体现实的限制,协调国家教改和地方教改是一个难题。

  4月8日下午,作为11位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提出过宝贵意见的社会各界代表(教育部官员语)之一,我参加了在教育部举办的座谈会。会后,一位媒体朋友问我,这是你多年写教育评论之后第一次进教育部大门吧?我说是的。

  参加这样的座谈会,多少有些出乎意料———当然,出乎意料的程度,没有那位农村小学教师大,当初他接到教育部的电话时,学校的全体老师聚在一起商议,一半以上认为来电话的人是骗子———毕竟,在2月28日到3月28日这一个月时间中,我针对规划纲要写了近30篇评论,涉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4%教育投入比例、高考制度改革、教育去行政化、改革教改模式等问题,对纲要的文本有“不少”意见,有的直指教育行政部门,如此批评能获得邀请是“意料之外”;但是,如果规划纲要征求意见是“动真格”的,也就应当重视各方的意见,所以也可以看做是“意料之中”。

  在座谈会上,当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希望每位参加座谈者,针对纲要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再次建言时,我也就进一步建言了四个方面:

  其一,怎样修改完善《规划纲要》?

  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结束时,教育部表示,要逐条梳理所有意见,采纳其中的合理意见。这一表态,并没有打消大家的疑虑,哪些意见合理被采纳,哪些意见不合理不被采纳?这由谁说了算?

  比如,很多建议关注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那么,这究竟合理不合理,不合理的原因是什么?还比如,对于2012年财政性教育投入达GDP4%的规定,不少人认为《规划纲要》不能只管到2012年,而应该对2020年的教育投入做明确的规定,那么,这由谁来决断?

  我的建议是,在不能根本调整教改模式的情况下,有必要设立相对独立的专家组,对意见进行梳理,提出合理与不合理的建议,专家组将梳理的结果提交给教育行政部门,同时提交给媒体,让媒体报道、讨论,这就让公众明确知道意见被采纳的过程,而且,这也是进一步对教改进行宣传和动员的过程。(对此建议,后来发言的搜狐网教育主编和杨东平老师都在发言中表示赞同,搜狐教育主编进一步演绎,说应在媒体上就一些意见集中的改革事项,再公开讨论)

  其二,怎样处理国家教改和地方教改的关系?

  国家教改最终要落实,需由地方推进。在国家教改《规划纲要》结束征求意见的第二天,上海公布了第一份地方版教改《规划纲要》。作为我国教育的发达地区,上海地方版教改《规划纲要》在教育发展目标方面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比如学前教育普及率,学习型社会构建。但是,在教育改革上,却亮点不多,有的地方比国家版还保守,比如教育去行政化改革方面。

  这就不免让人担心,国家版教改在推进时,要受到具体现实的限制。为此,有必要明确国家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的作用———协调国家教改和地方教改,同时,破除改革中的既得利益阻力。

  其三,怎样切实转变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方式?

  在大家热烈讨论国家教改时,我们注意到,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还在出台荒唐的规定,比如,前不久长沙教育局发通知,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加强安全管理,通知强调:“要及时掌握了解学校及周边不稳定不安全因素,特别是对校园周边精神病人、失意、失败等群体要高度关注。”

  学校怎样去及时掌握周边不稳定不安全因素?这是学校的职责范围内的事吗?在行政部门的这般要求下,教育怎样回归教育本位?(对于这个例子,我注意到,坐在对面的几位教育部官员也露出无奈的表情)

  教育行政部门的这种做法,只能消解大家对教改的信心。依法治教是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很大问题,很多时候,教育行政部门并不依法治教,导致很多很好的规定并没有得到落实。

  其四,怎样调动一线教师和学生参与教改的积极性?

  我曾写了一篇稿子,教改的两热两冷,说的是一线教师和学生对教改并不特别关心,主要原因是,有的教师和学生不相信会真改,还反问我“你觉得大学校长的行政级别真会被取消吗”?

  还有就是担心意见提了也白题,没有畅达的意见表达渠道,更多的中学教师要求学生不要去理睬什么考试改革,头等大事还是考出好分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硕士生于纪雷在随后发言中,以他身边同学的例子,说明周围同学确实不太关心教改)

  这种状态,不利于教改的推进,建议在教改推进中,应多发挥一线教师、学生的作用,让他们成为教改的主导力量,而不是“被改革”。

  ■ 教改纲要大事记

  ●2008年8月,《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正式启动。 

  ●2009年1月7日,《规划纲要》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009年2月6日,教育部召开2009年第二次新闻发布会,希望社会各界围绕4个方面、20个问题出主意、想办法。 

  ●2009年2月底,《规划纲要》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结束。 

  ●2010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温家宝总理就《规划纲要》连续5次召开座谈会征集意见。 

  ●2010年2月28日,《规划纲要》第二次向公众征求意见。 

  ●2010年4月1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