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点

  广州市纪委22日下午通报称,初步查明蔡彬在担任广州市公安局番禺分局副局长,番禺城管综合执法局局长、政委期间,利用职务便利,收受他人贿赂,违反相关管理规定,经商开办企业等重大违纪问题。目前,纪委已对其采取“双规”,“房叔”儿子为澳洲籍一事也被查实。(10月22日《南方日报》)

  尽管“房叔”腐败事实已经被证实,但这样的“成功”并不能令人惊喜,说到底,事件进行到现在,这依然是一个典型的被网民推着走的反腐案例,其至多也只能说是又一次的“网民的胜利”。

  或许我们可以如此定义“网民的胜利”之尴尬,网民举报“命中率”越高,制度反腐亟待填充的空间就越大。而只有靠制度反腐发现“房叔”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胜利。

  在一个网络反腐热情高涨的年代,网民每一次成功实现对腐败官员的揭发,已然不再仅仅意味着是对贪腐官员的惩戒,同时也可以说是对正常的反腐制度的施压和讽刺。事件中的两个细节,“房叔”的房屋申报数量与实际情况相差悬殊,“房叔”的儿子被查实为澳洲籍,至少昭示了目前制度反腐中两大可看得见的漏洞:申报仍停留在官员的“自觉”层面,而一个“裸官”的潜伏要靠深入的调查才能被证实。

  上述细节提示的一个重要但仍被忽视的反腐理念是,任何的反腐制度设计都要自动放弃依靠官员道德自觉的念头,而是代入严格的前置防范制度。各界对于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强烈呼吁,即发轫于此。随着公民的反腐意识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如果制度性的反腐举措,迟迟不能跟进,那么一旦民众反腐屡屡走在前面,这种落差所引发的社会情绪就可能会超越反腐这一单一议题,造成更大的信任危机。

  “网民”与“制度”在反腐中的错位,提醒着我们不得不反思,房叔蔡彬被双规了,但还有多少“房叔”、“表哥”亟待制度的介入与发掘?

  □朱昌俊(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