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痛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痛,想必没有过产子经历的人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亲历者才有资格。知乎上,她们将这种经历称为“断了十二根肋骨的疼痛”、“小腹曲线型爆炸疼”,以及“被人用大锤抡小腹,抡了八小时”。

  所以20世纪一位美国女记者说,“女性们呼吁医生帮她们从产痛中解脱出来,使一半的人类免受这个古老的折磨,而另一半人(男性)是永远不会懂得这种折磨的。”

  走出这种疼痛,就成了产妇最迫切的吁求,也被囊括进文明的进程。经过艰难探索,医生终于发明了剖宫产、侧切以及麻醉镇痛分娩。

  相较于需要动手术的剖宫产及侧切,麻醉镇痛分娩显然是性价比最高的分娩方式。

  但现实令人遗憾。

  据新京报报道,2008年时,美国产妇采用分娩镇痛的比例便超过60%,而2015年,据估算,中国无痛分娩率不到10%。

  当最迟至1964年中国就已经出现麻醉阵痛分娩,半个世纪过去,100个人中却仍仅有10人使用这种分娩方式,就确实让人觉得,“从产痛中解脱,是一种艰难的文明爬行”。

  

▲2016年6月23日,美国西北大学芬堡医学院“无痛分娩中国行”的医护人员在嘉兴市妇保院做业务交流。图/视觉中国

  报道说,中国医院的镇痛分娩,妇产专科医院的普及度高于综合医院,民营医院普及度高于公立医院,发达地区普及度比偏远地区高。

  普及程度不一,与医疗资源的分配有关。

  所以,镇痛分娩普及率低的关键就是,医疗资源的供给存在短板。

  当麻醉费用仅仅在一两百元左右,当一个麻醉医生一晚上要超负荷做几台手术,就没有医生或医疗机构想开展这种手术。

  但正如《天空的另一半》的作者所写的那样,孕产妇的投资,不可能跟其他种类的卫生工作一样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所以,镇痛分娩应该是产妇的一项基本福利,而不应因成本高收益低就不去发展。

  

▲图据新京报“我们视频”视频截图

  收益低,医院无动力推行镇痛分娩,破解之策在于用市场思维而非计划管理的手段让医疗市场良性运行,镇痛分娩的花费应该用价格机制来调节——提高麻醉师待遇,建立一个能激活医院推广镇痛分娩欲望的医疗管理制度。

  也要看到,制度只能解决价格的问题,镇痛分娩在医院难以推行的原因也在于陈旧的社会观念。

  虽然我们早已步入现代文明,但男女不平权的情况还是经常表现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之于生育,很多人仍然认为疼痛就应该是女性在分娩时必须容忍的,他们将其视为天然的、命中注定的。

  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很多人虽然知道要体贴地照顾怀孕、坐月子的产妇,但她们分娩时的疼痛却是可以放任的、不必给予额外关注的。这种陈旧的观念,也是医院为什么不推行镇痛分娩的社会心理底色。

  全社会都应该来分担产妇分娩的“痛”。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非亲历者者不会体会其中的焦灼、疼痛与无奈。她们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孕育后代、赓续文明,全社会就必须为减轻她们的疼痛做点什么。

  当然,对很多贫困家庭产妇来说,几千块的镇痛分娩费用也不是小数目,及时将镇痛分娩纳入医保目录,从经济上减轻她们的负担,也是在改变社会观念的同时,需要制度发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