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出版社应该着力经营,从课本整体设计、排版到插画,多一分匠心,不要吝啬在这方面的资源投入。

  关于小学教材,舆论普遍关注的是内容。其实,小学教材的排版、插画,也值得关注。

  近日,有文章称,当我们把今年最新的小学一年级教材,和三十年前的小学教材一起摆在眼前时,最令出版界难堪的事情发生了:现在的小学教材丑得让人想哭!作为新时代的课本,除了纸张和开本外,从整体设计、排版到插画,艺术水平几乎全面倒退。

  这样的讨论无疑是有价值的。对于一个个开蒙的学子,小学教材里的插画、排版以及文图搭配、色彩运用等,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本身就是教材的本体。什么叫“图文并茂”?什么叫“审美教育基础”?朝夕相伴的教材应该是主渠道,是童蒙之眼感知未知世界的第一步。

  如果这第一步就马马虎虎,甚至是简陋到造作、扭曲到虚假,又怎么能够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美的种子?

  比如,要不要遵循基本的比例关系、透视原理?色彩的浓淡、线条的舒畅是不是也该考虑?再如,整体的排版是不是也要多一些艺术性的考量,并尽可能多一些想象的空间?还有,图画的世界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与现实契合?即便是我们想营造一个书本的世界,是不是也该始于艺术、终于艺术?

  美育不会从天而降,而是要有传承、有普遍认知。有什么样的教材,就会有什么样的民众,反过来说亦然。目前需要做的,正是要唤醒沉睡的美感,一点一滴地做起,让我们的孩子们逐步生出一双双审美的眼睛。

  好的美感一点也不高深,审美从来也不遥远,任何艺术均来源于生活。孩子们的课本一定要贴近真实的生活,反映日常百态。清清的,像透亮的山溪;浅浅的,像拂面的微风。一个充盈的童稚世界,就是成人所能给予他们的全部。这样,熏陶、濡染的时间久了,美感自在其中。

  说到底,有些小学教材的粗糙、简陋、丑得让人哭,也照见了当下教育领域的急功近利。殊不知,小时候没有建立对美的认识,很可能,孩子们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弥补。

  多年以来,我们对教材内容高度重视,在“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之外,往往无暇顾及其他。国人在审美上的断层,并不是可以轻易补上的,这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出版社应该着力经营,从课本整体设计、排版到插画,多一分匠心,不要吝啬在这方面的资源投入。

  既然教材本身就是出版社的“铁杆庄稼”,那么为什么不能精益求精,让这些“铁杆庄稼”更茁壮、更健康、更美好?在排版、插画方面的偷工减料,将会严重伤害教材出版社的声誉。

  另外,教材主管部门对这种情况,也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将教材的美感与内容的精致一并考虑。要知道,文图俱佳的教材,才是好教材。

  □胡印斌(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