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家庭医生制度普遍的模式,实质上指的是医患关系相对稳定的一种医疗状态,而非我们通常想象的那种高大上的细微服务。

  日前,有记者从国家卫生计生委了解到,截至11月底,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5亿人,全人群签约率达到35%。

  消息一经披露,立刻引来许多网友关注。因为就现实感受而言,许多人并没有体会到家庭医生存在。

  对饱受看病之难的公众而言,家庭医生是一个承载着厚重期许的存在:有了头疼脑热或者其他什么不适,一个电话就将家庭医生呼上门来嘘寒问暖;即使不能及时上门,也有人在电话中给出许多有益的指导,让患者家人不至于手忙脚乱……

  这的确可以成为卫生保障未来发展的目标,但目前还很难达到这点。因为那样的医生或许应称为私人医生,而家庭医生说到底还是一种公共的医生。

  在英国,居民都需要选择一家社区医疗机构进行登记,并与其所属的一名家庭医生签约。签约后,居民将自己的身体状况(特别是患病情况)如实登记,如果看病想要享受医保报销,就只能预约签约的家庭医生的诊疗服务(急诊除外)。经家庭医生首诊后,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则由家庭医生根据病情轻重缓急,转诊到综合或者专科医院进行诊治。通常情况下,一名家庭医生大约会与2000名居民签约。

  由此不难看出,家庭医生制度普遍的模式,实质上指的是医患关系相对稳定的一种医疗状态,而非我们通常想象的那种高大上的细微服务。家庭医生的好处,主要体现在医患之间相对熟悉、诊疗方案更具有针对性方面。它同样需要预约,达不到随叫随到的地步。

  此次,部分网友之所以对家庭医生签约的数字反应异常激烈,自然有对家庭医生理解存在偏差的因素在里面。有关方面对此,或许也可以多些释疑动作。

  根据2016年国务院医改办发布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到2017年,我国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眼下“35%的覆盖率”,应该是从各地的统计中汇总而来的。

  要达到覆盖率30%以上的目标,并不容易,但这项工作显然不能因为艰难就放弃。

  应当承认,当前社区医疗机构的患者依然相对不足,加之家庭医生服务的具体细则并不完善,许多居民并不了解签约家庭医生有什么实际的好处,所以导致一些地方的签约率较低。另外,需要认识到的是,家庭医生服务如果一个一个单独签约,那将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目前,许多社区医院都做了人口属地调查,这相当于一次早期的基本数据收集,这对于未来相关工作的进一步推动,还是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的。这就如打地基一样,早期填入的土都是虚的,但经过累加和夯实,虚土就会坚固。所以,当前有些数字看起来有些虚,但只要迈出了这第一步,后期的工作能跟上,未来就可能将其做实。

  现在5亿签约的数字,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家庭医生的热切关注。这其实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或可适时出台制度,让居民都能主动签约1名家庭医生,同时进一步明确家庭医生的服务内涵与标准,让家庭医生文化真正在现实土壤中广泛播种。

  □善水(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