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为定

  探索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也需要从真正意义上尊重专业特点,让“同行评同行,内行评内行”。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该指导意见以“分类”作为关键词,强调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工作性质的人才细分评价标准,切中当下人才评价普遍存在的弊端,颇受社会各界关注。

  在当今社会,无论对一个组织,还是国家,人才都是最重要的资源,在这点上,社会已经形成基本共识。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类似“千人计划”等吸引延揽人才的各类措施,中国正在努力打造人才高地。

  但是,我国真正重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缺少足够的经验和传统,我国各行各业一直都未形成各自理想的人才评价体系。现在常见的标准,普遍存在评价标准单一,忽视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特殊性,“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现象。

  以高校为例,长期以来,对教师的评价都很强调科研的作用。但评价标准基本以发表论文数量为主,对质量的要求又以所谓发表“权威期刊”为判断标准。这样的评价标准,不但造成教学在很多高校被边缘化,科研的泡沫化现象也十分严重。近年来,科研成果造假丑闻层出不穷,假论文甚至形成规模化黑色产业链,并且向海外蔓延。这些触目惊心的现象背后,与我们评价体系不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才,都是所谓专业人士,他们均隶属于不同的专业,而真正的专业,一定有鲜明的专业特征,它必然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伦理构建起基本的专业壁垒。因此,探索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公正有效的人才评价标准,也需要从真正意义上尊重专业特点。

  如果反思我国长期以来人才评价体系种种弊端的形成,重要原因,恰恰是评价过程中行政主导的结果。比如职称评审,评价措施以量化为主,按照论文数量、科研经费数量、刊物级别等。这样的评价方法,固然可以化繁为简,易于操作,但这无法体现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学科的特点。长此以往,必然衍生出种种弊端。最终挫伤很多专业人才的积极性,进而伤害很多专业自身的发展。

  此次《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同时发挥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作用。”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俞家栋更明确指出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的目标就是:“同行评同行,内行评内行,能够综合社会化的、市场化的手段,而不再是单一的行政手段。”

  应该说,这一意见,切中时弊。但是,如何在人才评价体系中理顺行政与专业的关系,真正意义上确立专业的主导地位,仍待更多的努力和探索。像前不久北京启动的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明确职称评审不再唯论文,还将推行代表作制度,就是挺有价值的探路。

  □王天定(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