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关注全国两会系列评论之五

  中等收入群体既能实现消费升级,还会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对于该群体,也有必要多些呵护。

  据报道,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透露,不完全统计,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有4亿多人,位居世界第一,这为中国培育自己的市场,创造了越来越好的环境和条件。

  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是个令人欣慰的数据。早在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作出判断:中国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这个判断甫一出炉,就引来许多人的高度关注。其中一个被关注的问题是,如此庞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

  中等收入群体越多社会越稳定,这是过去通行的看法。该群体人数的不断扩大,意味着社会结构趋于合理:极富极贫变少,中等收入群体在壮大,渐趋所谓的“橄榄型”社会,在这种社会中,社会保持高活力的同时,贫富对立情绪也能得到舒缓。许多人因此将中等收入群体这部分人口视为“社会的稳定器”。

  对于中国而言,超4亿的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意义远不止于“橄榄型”的稳定。从量上来说,中等收入群体意味着巨大的消费能力。但只是中等收入群体展现其“市场威力”的一个面向。更重要的是,这个群体在消费观念上的更新迭代,将产生更为深远的经济影响——如今,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观念,已经不局限于追求价廉、实用、耐用这样的基础层面,而是更加追求个性、品质,以及精细化的体验。

  中等收入群体消费观念的升级迭代,意味着消费结构的转型,反过来说也会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因为,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精细,自然也意味着制造业和服务业,需要不断升级,革新观念。从这个角度思考,世界第一的中等收入群体,也是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越来越优质的外部消费群体。

  鉴于此,显然有必要对中等收入群体多些呵护。需要看到的是,虽然基数庞大,但目前仍有不少中等收入群体还处于标准的下限,也就是刚达到“中等收入”的标准。尤其是在很多大城市,许多人收入虽勉强达到“中等”水平,但受制于子女教育、租房、大病医疗、养老等问题,往往还比较“脆弱”,甚至存在向下陷落的危机。

  正因如此,呵护中等收入群体,还需公共政策与之更加适配,比如将“高收入者多缴税,中等收入者少缴税”的税制设定原则真正体现在收入再分配思路中,避免“劫不富”的情况;还有,通过对社会保障机制的整体完善,实现对中等收入群体更有力地托底,避免“因病返贫”等情况。也只有中等收入群体预期未来收入和负担水平能够保持稳定并不断优化,他们才能少些焦虑,多些信心。

  非但这样,产权制度安排不合理,城乡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渠道不畅,财产性收入比例严重偏低,成了中等收入群体自我认同感不强的重要原因。所以实现产权保护法治化,健全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增收制度,也不可或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居民收入的措施,包括个税改革,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等,这些就是呵护中等收入群体,提升其收入和自我认同感的切实举措。可以预期,类似举措越完备,也越能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助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