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骨疗伤,是洗刷“38元大虾”污点的最好方式。

  ▲9月30日,在青岛沙子口渔港码头,捕虾工人海捕大虾分类发货,这些大虾一个小时后就进入到了当地市场和饭店。网友供图

  文 | 子衿

  涅槃总需要浴火,蝶变得承受阵痛,城市文明的进化,往往也得靠“痛点”驱动。青岛旅游形象历经阵痛后的蜕变,就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

  约3年前,一场“38元大虾”事件让青岛旅游的口碑跌至冰点,也成了横亘在青岛这座城市心头的“痛”。俱往矣,如今变化正在发生。

  据新京报报道,9月30日下午,青岛百家餐饮企业发布诚信公约,承诺明码标价,杜绝价格欺诈行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营造“十一”黄金周健康和谐的餐饮消费环境。另有众多青岛市民通过网络喊话,对青岛大虾“科普”,欢迎游客去青岛品尝大虾。

  无论是企业发布诚信公约,还是网友喊话,都颇具指向性——那就是用给青岛大虾撕下“天价”标签、贴上“诚信”logo的方式为其正名,彻底洗刷“38元大虾”事件给青岛旅游形象抹上的污点。其后效仍待观察,单从这些举动看,它想传达的或许是“两心”:肯用改革去沉疴的决心,不惧考验与挑刺的信心。

  对当地来说,决心不可不下。一只“天价大虾”毁了青岛积攒多年的旅游口碑后,当地在刮骨疗毒方面没有转圜余地。而揆诸现实,当地之后也确实是以此为教训,知耻而后勇,拿出了“自我革命”的改革勇气,发力整顿----包括监管层面开展史上最严市场秩序专项整治, “春雷”“利剑”等行动不断,实行了消费者投诉首问负责制,行业协会发起向守法经营、保障食品安全和积极化解消费纠纷等五项倡议等,青岛籍明星唱Rap“不用38,不乱要价”……几乎是全员咸与“正名”。

  鉴于宰客等乱象伤害的不只是游客,还是所在地整体旅游口碑,这次当地企业发布诚信公约,也算是用自发抵制承接刮骨疗毒的期待。

  对当地而言,信心也不可不立。“38元大虾”虽是个案,却暴露出了旅游生态的不成熟——旅游环境营造在“软件”也就是商品服务质量上,仍存在薄弱环节。如今重拳治乱之后,由刮骨疗毒的决心生成病象难再的信心,也是好事。

  没有尘封“38元大虾”记忆,而是为青岛大虾嵌入“诚信经营”底色,这也是城市的文明自觉。面对“痛点”,不是回避掩盖,不是否认讳认,而是直面,本也该是应对问题的“正确姿势”。

  就在今年7月底,青岛市委书记在全市重点工作会议上就直言,“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不能躺在老天爷的恩赐和老前辈打下的基础上,必须自我解剖,刀刃向内”,并自揭伤疤。而用刮骨疗毒来完成丑闻过后自身旅游形象的重塑,秉持的也是对问题的正视。

  对创伤刮骨以疗,对顽疾拿出“自我革命”的魄力来治,这呼应了公众期许。本质上,无论是治“天价大虾”等乱象,还是推进改革,都需要这样的问题导向与治理自觉,文明与善治的涵养,也有赖于斯。

  □ 子衿(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