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网约车细则》出台后,大街小巷公司按照相关标准采购了一批新车


发生在安徽芜湖的一场网约车松绑行动,正在引发各界关注。

今年5月,芜湖市发布了调整后的《芜湖网约车细则》。相较2017年7月颁布的旧版《网约车细则》,新规做了16处修订,针对网约车平台、车辆、司机的限制全面放松。

细察这些修订,从车辆、司机资质到平台审核,变动确实不少,而这些变化显然有着精准的问题靶向。

以网约车司机最为关心、也最能体现城市管理者诚意的轴距标准为例,像在芜湖这样的地方,满大街的出租车基本上是本地产的奇瑞,而奇瑞的轴距多为2468毫米,硬性要求网约车轴距2650毫米,并要求较大排量,既不符合实际,也悖离了环保低碳的诉求。至于对司机户籍、车辆注册以及网约车营业执照等方面的要求,既把大量外地人排除在外,也不符合简政放权的要求。

此番芜湖降低网约车准入门槛,被外界视为一次“松绑行动”。不仅在本地网约车市场受到欢迎,也引发了外界关注。而芜湖这样做,也需要一定的勇气。

毕竟,伴随政策革新而来的是不期而遇的风险。风险之一来自其本地巡游出租车,另一个便是来自外部的压力,即在其他城市还没有行动之时,芜湖率先下调网约车标准,合适吗?

网约车刚刚兴起的时候,平台对司机的资质审核、注册等流程过于宽松,甚至不无草率。据披露,有私家车的司机只要扫一个平台公司授权的二维码注册后,就能成为网约车司机。

流于形式的资质审核带来的是网约车管理的失序,进而也不可避免地与巡游出租车产生冲突。而其后,各地纷纷出台网约车细则,则又普遍过于严苛,据芜湖市交通运输局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芜湖全市注册的约5.5万辆网约车中,只有46辆办理了网约车营运证、180人新考取了网约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证。

从无序的“放水养鱼”,到严苛的规则限入,非但没有给予网约车以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反而导致网约车与出租车的关系更加紧张。畸高的标准,使得网约车转入黑车状态,这对出租车的伤害更大。

此番芜湖放松网约车管制,并非单兵突进,而是与出租车的改革同步进行。一方面,通过放宽网约车准入,让更多的网约车呈现在阳光下,接受管理,从而解决了黑车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出租车经营权无偿使用”,尽可能为出租车司机减少成本、增加利益。

而随着政策落实的效果来看,所谓的“外部压力”也已消失。目前,无论是从目前的市场表现,还是学界的反映来看,芜湖此次修订《网约车细则》都是一个多赢之举,从前不久获得第五届中国法治政府奖来看,就可见一斑。

其实,在网约车治理上,中央政府并没有要求各地制定一律的车辆标准,而是明确要求,“按照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的发展原则,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可见,中央是鼓励地方政府先行先试的。

事实上,网约车标准偏高进而导致黑车猖獗的情况,在不少地方都普遍存在。今年7月28日,工信部直属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网约车政策实施情况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7月,网约车政策发布两周年,全国共有210个城市出台了细则,覆盖62%的地级行政区,网约车车辆合规率仅为0.54%,司机合规率仅为1.1%。

这也意味着,“芜湖模式”或许只是新一轮为网约车松绑的开始,接下来,各地不妨从实际出发,变堵为疏,解决网约车的黑车化倾向,缓解民众的打车难。要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政策的调整,也是一次深化改革。

□ 胡印斌(媒体人)

编辑 陈静   实习生 杨凯文  校对 陆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