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

  舆论质疑的是宣传“包治百病”;但无限极方面却回应“产品均合格”,难免有“鸡同鸭讲”之嫌。

  1月28日晚间,无限极公司再次回应消费者投诉的问题,称陕西“女童心肌损害”事件当事人田女士投诉所涉及的8款产品,公司主动送样到具备CNAS、CMA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结果均为合格。

  然而,保健品是否被当药卖、无限极销售人员是否充当“医生”给患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女童治病、女童所服用的保健品中是否有不适宜少年儿童的产品……这些问题才是舆论关注的重点,更是认定无限极侵权责任的关键之处。

  女童家长指控的,是因为自己相信了无限极产品能治病的说法,耽误了孩子接受正规治疗,还因不当服用导致心肌损害。舆论所质疑的,也是无限极宣传“包治百病”惹的祸。但无限极方面的回应却是“产品均合格”,这难免有“答非所问”“鸡同鸭讲”之嫌。

  无限极所涉的“女童心肌损害”事件以及其他问题的官方调查仍在进行中,但从各路媒体所报道的情况、部分医学专业人士的说法来看,无限极产品不具有治病功效,服用其延误了患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女童的治疗,已是不争的事实。

  当前,保健品乱象中最令人深恶痛绝的问题,就是很多保健品销售机构把自己装扮成了“医疗机构”。在这方面,保健品企业显然不能回避问题,或装无辜相,把锅全甩给经销商。

  无限极在作出8款产品均合格回应的当日,还向媒体发去内部“十条整改措施”,表示今后将严格监管经销商,严厉处罚虚假宣传等问题。然而,各地统一的销售与宣传模式,是经销商们约定俗成,还是按照无限极制定的版本行事?这问题不能含糊。媒体报道的情况是,保健品夸大宣传问题上,无限极公司是“官网克制,线下‘包治百病’”。

  无限极当然有宣传产品合格的权利,但更有直面问题、认真回应公众质疑的义务。特别是在“女童心肌损害”等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的当下,更不宜选择回应“不重要的正面问题”,回避“重要的负面问题”。毕竟,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公众,希望解决的问题都是保健品的不当经营和夸大宣传等乱象,而不是要“解决保健品”。

  □马涤明(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