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图/视觉中国

据新京报报道,“两会”即将结束,部长通道上的不少“萌言萌语”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国家医保局局长胡静林表示,今年要将打击欺诈骗保作为医保工作头等大事,绝不让医保基金成为新的唐僧肉;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谈到中国足球时说:“中国足球这些年来一直都在低水平徘徊,我们也很着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不减负,学生不高兴,学生不高兴,就是宝宝不高兴,宝宝不高兴,后果很严重”……

骗保、足球、减负……这些其实都不算新话题,但在“两会”的严肃场合,经由部长们的“萌语”说出来,既让老话题引发新关注,让人会心一笑之余,更拉近了“两会”与公众的距离。

事实上,不只是部长们的个性表达,近年来的整个“两会”话语,都明显越来越接地气。比如,此前起草者讲述政府工作报告背后的故事时就透露:每年总理对报告的语言风格有很高的要求,尽量用老百姓的话来说明问题。由此也让政府报告赢得了“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好评。

不管是部长们脱口而出的“萌语”,还是政府工作报告的接地气,都反映出“两会”话语正在经历着新的革新——变得更加符合时代表达特征,更加喜闻乐见。

互联网时代的兴起,整个社会的话语体系都在被重塑,新词、新的表达方式的不断涌现,也丰富了社会的表达方式。“两会”话语乃至更宏观层面的官话系统,自然也不会自外于这种大的社会趋势。

“两会”作为代表委员参政议政和民情民意上传下达的平台与渠道,它的话语风格,其实也是议政质量与民意打捞程度的一个重要观察窗口。比如,“医保不是唐僧肉”,这种说法早就在网络流传,它最终能够进入部长的话语体系,就从侧面反映出,主管部门对于现实中的骗保现象已有较充分的了解,这对于增进社会的治理信心,无疑有着重要作用。

从另一角度看,“两会”话语与网络话语无缝对接,也增加了相关议题、政策的舆论曝光度,继而增进了民众对“两会”的了解和关注。

部长们活用民间话语,不只是展现出亲和的一面,也直接提升了政策的透明度。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打破了民间话语与“两会”话语、官话之间的隔阂,变得直来直往。毫无疑问,这种大白话的风格不仅受众乐于接受,也客观上压缩了猜疑的空间,让回应变得更实在。

话语风格的变化,绝不只是表面上的措辞、修饰的刻意为之,也离不开背后的治理进化的支撑。一方面,主政官员能够以民众喜闻乐见,或者说就是民众的话语来回应社会关切和痛点,离不开对于民情民意的务实打捞;另一方面,学会用民众的方式“说话”,不装、不端,也是站稳为民立场的重要一步。

一套与民间话语没有隔阂的“两会”话语,是庙堂与江湖共振的直观体现。当然,这种话语新风,不应该只体现在“两会”会场,更需要传导到更多的地方和部门,形成一种主政、治理的常态。比如,讲话、通报,少一点官话、套话,多一点大白话、百姓话;回应舆情,更及时、更接地气;政策出台,更高效的打捞民众意见……如此,“两会”话语新风,才会升级为治理新风。

编辑 肖隆平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