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巍在路边读书。


一位穿着破烂且身上满是污垢、黑白头发打结的流浪老者,在这几天火遍各大视频平台。

 

因为经常蹲在地铁里和路灯下看《尚书》、《论语》等书籍,且说出来的话颇具文采与思辨性,他被一些人冠以“流浪大师”的称号。

 

只是随着“人气”的陡升,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围观,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让他很烦恼。尤其是一干网络主播与微商的加入,几乎完全将这种围观变成一场流量的狂欢。

 

其实从这位谈吐与形象有极大反差的“流浪大师”被网络捕捉开始,他就注定了被“制造”、被表达的命运——

 

他的视频先是被安上“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的标签,以给观者造成“怀才不遇”的观感,引发同情。


而后,围绕这位“流浪大师”的身世,各种悲惨的故事被编了出来:博学多才的流浪者、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上海徐汇区审计局的公务员、妻女车祸过世……路数大概是怎么惨怎么来。

 

再之后,“大师”终于被逐流量而居的网红盯上,她们马不停蹄地赶来,将“大师”团团围住,拿起手机,抬头45°仰望摄像头,一阵狂拍,“大师”终于淹没在一堆光鲜艳丽的锥子脸之中。

 

▲被网红包围,沈巍表情复杂。


就这样,“大师”完成了被定义、被表达、被消费的全过程。整个事件中,他都是一名被动参与者,或者说,他不过是一个被寄托了感情的出口,一个网红用来吸引流量的工具。

 

他大概率不会从这场旋生旋灭的狂欢中得到什么,而他也只是期待,不会被相关部门找麻烦。他自己也说,“网上走红不会改变他的命运”。

 

这名流浪老者当然不是什么大师,网友在他身上“安装”的各种身份,也都不是事实。媒体报道,这位老者叫沈巍,他从上海一所普通大学毕业,确实进入了公务员系统,但停职时还没有结婚,“因为妻女车祸而精神出了问题,是胡说八道。”

 

平心而论,看了网上流传的诸多视频,确实发现沈巍表达流利,知识面比较丰富,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但称其为“大师”,显然是溢美。他本人也连连否认“大师”称号,称自己只是一个读了不少书的人,才不是什么大师。

 

▲抖音上,连带沈巍旁边这位知性大姐也火了,网友纷纷撮合他们“在一起”。


只是,这个世界上大概人都是有扫地僧情结的,一个穿着破烂的流浪汉,哪怕是表现出一点与众不同的特质,人们就极容易向他投以夹杂着暧昧的赞赏眼光。平日里人们看到的那些入门书籍,听到的朴素道理,从一名流浪汉口中说出来,就显得闪闪发光。

 

沈巍讲那些所谓德与才的关系,人与人相处之道,一点都不高深,围观者又何曾不明白。

 

他们之所以持之以恒地赶来“听课”,其实不是为了听这些道理,不过是为了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围观一宗不寻常的事件,而这无关乎同情,只是一种猎奇。


至于那些主播、微商,目的就更是赤裸裸了,“大师就是流量”。当漂亮的脸蛋、风情的舞姿已经不太容易吸引直男们的关注,据说在短视频平台上比蔡徐坤还火的“流浪大师”就成了她们的救命稻草。千载难逢的机会,不来蹭一蹭热点,简直不符合一个网红的基本修养。所以我们就看到了那张“大师”被网红围在逼仄墙脚苦笑的照片。

 

被围观的“流浪大师”,在这场狂欢里,只是一件橱窗里的商品,他被展示,被猎取,被假惺惺地赋予各种意义,其实这都与他无关,他只是一个将“捡垃圾也看作是正常劳动”的普通人。

 

沈巍肯定不是什么大师,而对他各怀心思的人,却可能真的是“小丑”。


□ 王言虎(媒体人)

 

编辑 王言虎  实习生 邓海滢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