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贵州茅台股价微跌1个点。就在前一天,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袁仁国被“双开”的消息,宣告了袁仁国“权力的游戏”的谢幕。

 

一两个点的涨跌,没有超出市场随机波动的范围,很难说是袁仁国造成的影响。毕竟袁仁国离开茅台已有一年时间。 但从官方通报中不难发现,袁仁国的违纪行为与他掌舵时的茅台经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茅台公司或许该从袁仁国身上汲取足够的教训,茅台的投资者也应充分评估其中的风险。 


从纪委通报看,他涉腐行为性质很恶劣——通报用词很严厉,用了好几处“严重违反”的字样,痛批他利用茅台酒经营权进行政治攀附,大搞“家族式腐败”,对抗组织审查,大搞权色、钱色交易,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等。

 

通报还称,袁仁国身为党员领导干部和贵州省重点国有企业负责人,把党和人民赋予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权当作个人和家族谋取私利的工具。

 

关键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进行政治攀附,捞取政治资本;大搞权权、权钱交易……

 

现在不妨回顾一些老新闻:

 

《茅台董事长袁仁国:中央八项规定对企业是好事》(2014年3月25日);

 

《袁仁国:反腐败让茅台活得更好》(2016年10月25日);

 

现在看来当然讽刺。在袁仁国的治下,茅台酒不仅跟腐败有了关系,成了腐败的工具,而且茅台酒帮助袁仁国完成的不仅有常规的权钱交易,还有“进行政治攀附,捞取政治资本”。

 

但这不是茅台酒与茅台公司的问题,而在于背后的人。

 

茅台作为一家国企,讲的是市场法则;茅台酒作为面向市场的商品,也不该成为政治攀附的工具。

 

但在袁仁国手里,茅台酒却成了他搞政治的砝码。在茅台酒复杂的光环效应下,袁仁国的私欲被激活并发酵,大行违法违纪之事,最终也促成了他的倒掉。

 

袁仁国不就像那个可悲的咕噜吗?自以为掌握了通向权力大门的密钥,结果只是沉迷于权力的幻象不可自拔。


毋庸讳言,袁仁国一度是风云人物:从他2000年接过“茅台教父”季克良的衣钵上任后,茅台就开启了进击之路。当时茅台还不是白酒界的老大哥,2001年茅台营业收入只有五粮液的1/3,但他上位后,茅台现在已一跃成为“市值全球第一的酒企”。

 

在八项规定出来后,茅台曾有过“艰难的时刻”,但其最终顺利度过,令市场刮目相看,茅台股价屡创新高也是市场的认可。

 

当时袁仁国被视为大功臣,茅台转型的利器则是市场化。而现在看来,袁仁国搞的市场化只是表象,他可能只是把茅台的另一重用处隐匿起来,为己所用。

 

有人说,袁仁国“成于营销,乱于渠道”。但渠道之乱,或许指向了其营销徒有市场化之表,法与纪并未得到足够重视。

 

袁仁国的被查,说明了一个道理:国企反腐永远在路上,有的人呼风唤雨,如日中天的时候也正是危机四伏、漏洞百出之时。在非法的“酒精政治”游戏里,贪腐者不管隐藏有多深,总有露头被打的那一天。

 

到那时,贪腐者也只能喝下自酿的“毒酒”。当然,袁仁国的倒下也确实证明了一点——反腐败让茅台活得更好!


□ 西坡


编辑 王言虎  实习生 邓海滢  校对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