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时,人们总是寻求“无限”——诉诸时间维度上个体生命终结之后仍然长久延续的“永恒的”意义,或是指向空间广度的利他、奉献、责任、担当——似乎只有成为爱因斯坦或雷锋,才达到了目标。然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必然要向外部寻找吗?

诚恳一些,不妨承认个体的生活本身就构成他活着的首要目的:活着就是为了过好这一生。这意味着体验及证明“活着”本身,意味着将人之生命的过程——包括对现实的体验和对可能性的实现这两方面——发挥充分。

活着,人就处在一个现实和可能性的世界中。人脑的特有机能——意识,让人能用一般的物做不到的方式体会、理解现实;而人具有的能动性让人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实现众多可能性中的一些:可以说这是一种创造自己的过程,正是由于这个过程,人才不是被动服从法则者,所谓的“活”也因此与物的运动有了本质区别。

在体验现实的过程中确实的幸福感,充实了“活着”的过程;充分感受过生活的滋味,才算是不枉走这一遭。

《追忆似水年华》中马塞尔吃到小玛德莱娜蛋糕时的心理活动令人动容:“就在带着蛋糕屑的茶碰到我上颚的那一瞬间,我不禁浑身一激灵……它立即给我带回了生活沧桑的冷漠,生活灾祸的无害,生活幻景的短暂,就如爱情所起的作用一样,以一种珍贵的本质充实了我……我不再感到自己是那么的碌碌无为、卑贱渺小、平凡庸俗。”

即便在旁人看来,或是用某些居高临下的高标评判,马塞尔就是那么“碌碌无为、卑贱渺小、平凡庸俗”,但对这时的他都不重要了。

当感觉鲜活起来,可以让人一瞬间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明白此时独属于自己的体验的宝贵——这是多么纯粹而充实的快乐!何必谈什么永恒与无限——它们在当下的体验面前未免太过虚空苍白。

对于指向未来的一切可能性,即使是唯一的可能性,也必须经由人的活动才能成为现实性。因而即便看似庸常的“活着”也是这种实现的过程,作为对世界的参与,便是自为(其目的就是自身)的过程。

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正是对此的比喻:日复一日地推石如同琐碎重复的日常,虽有其必然,但实现它终归要靠主观的意志以及行动。正如西西弗作为“必然”与“已然”之间质变的决定性力量藐视诸神,人“活着”而成为自己生命的书写者。

这并不是说得过且过地混过一辈子就算是活得有意义。自为的生活是自觉承担自己的命运,正如西西弗只在其对命运进行思考并感到痛苦时才完成从麻木的服从者到主动的行动者的转变。

更何况,一个人的可能性远比西西弗的命运宽广,人能够用理性力量选择,用积极的行动追寻更优的结果。这对他自己,是为了期许的幸福;而说得深一些,这就构成他选择和行动中的创造性力量,即所谓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证明。

我当然赞叹、敬佩一些杰出个人用自己的一生为更广阔的时间空间中人们带来福祉或是留下物质与精神财富的价值,我们也理应倡导这种情怀、这种担当;然而真正担天下之大任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

对那些无缘光辉伟业的平凡个体,体认小小人生的价值而不是空谈遥远的家国情怀、人类命运,或许也是一种人文关怀。比起向远方或是身后寻找一些辉煌却抽象的理由来论证“活着”的正当性,把具体可感的生活本身作为目的是一种更切实更真诚的态度,也是对每个个体的致敬。

活着便是为了这生命体验与实现过程,二者恰恰构成了生活的内涵。个体在生命历程中感受到真切的幸福;而人之为人则因为“活着”而区别于被动的物,其尊严在此得到宣示。所以,何必向外寻找活着的目的,它就是为了生活本身啊。


议论文组  作者:岳师孟  作品ID:100029

点击这里为TA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