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剧照。 资料图


今天是教师节,朋友圈里祝福在刷屏。每逢节日,在网上“云祝福”一下,成了很多人的习惯。这是互联网生活的必然,无需臧否。


“云老师”现象,是个社交常数


但近几年,另外一种“云老师”的现象,遭遇了不少争议:和客户见面,叫老师;采访嘉宾,叫老师;去理发店剪头,也叫老师……以至于有人调侃,凡是不太好称呼的,通通按“老师”处理。


是的,在当下,当我们不太清楚对方身份,或不知道该如何称呼时,“老师”似乎成了一种万金油的称呼。“老师”概念的泛化,其实是现代社交关系的产物。


以往的社交,大都是熟人社交,或者是有中间人牵线的社交,双方对于彼此的职业身份和其他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所以称呼可以具体化。


而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工作关系越来越复杂、节奏越来越快,很多社交完全是生人社交,不仅对人陌生,对其所处的行业、领域也经常会陌生,在这种不确定的模糊印象下,叫一声“老师”,既方便又显得友好。


我对这种现象体会最深的一次,是还在读大学时以学生身份在某媒体实习,由于工位靠近出入口,一位阿姨前来咨询事情,迎面第一句就叫我“老师”,然后就这样逢人叫“老师”,一路叫到总编办公室。


阿姨的内心肯定心怀尊重,但还有一个可以轻易想见的原因是,在不知道具体工种的前提下,叫一声“老师”,既显得礼貌,也不容易出错。换句话说,“老师”是最明智也最安全的称呼。


“云老师”现象不仅是在线下,在线上同样如此。不夸张地说,一百个因为工作需要加我为微信好友的人,九十个人的第一句,可能都是一句“×老师好”,我主动加别人的时候,同样如此。这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方便。


所以,“云老师”现象,只不过是个社交常数。在我看来,这不是虚伪或浮夸,而是寻找社交安全感。事实上,这也并非中国的特色。就像我们看韩剧里,年轻人也是一句一个“前辈”,它已经进化成了一种现代社交礼仪。


而且这还是一种很经济的叫法。在见客户前,你不必去花费大量时间和经历,查询对方的简历或者打听对方的信息,只需一句“某老师”,便可以轻易化解初见的尴尬,营造出友好的气氛。


要守护好“老师”这个尊称


“云老师”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概念就被模糊化。当你做出“我是一名教师”或“我是一名老师”的自我介绍时,没有人会认为你是媒体人、艺人或者理发师。


教师,在我们心中,依然是清晰的,有着独立地位和特殊意义的。


而反过来说,之所以是“老师”成为社交常数,而不是别的职业称谓,其实反映出的还是整个社会对于教师群体的尊重和认可。这个称谓,或许说不上高端大气上档次,但足够尊重亲切有礼貌。


此外,老师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地方在于,凡是有专业的地方,就会有老师,每个行业都会有老师和学生。这种普遍性,也是其他称谓所不具备的。职业无贵贱,只要对方身上有闪光点,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叫一声“老师”便无妨。


不过,在人人皆“老师”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做一名谦虚的学生。师表如孔丘,也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能别人叫你一声老师,你就“自以为师”,那就入戏太深了,容易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知,在现代社交中碰壁。


前不久,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教师节经历了35个年头,全国现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673.83万人。


所谓教师节,依然是个职业类节日,针对人群依然是各级各类的专任教师,而不是别人称呼一声“老师”,你就可以过节了。


当然,任何称谓的过度泛化,也会带来问题。“老师”被喊得过滥,对“老师”所代表的正面价值意涵也会潜在消解。当一些演技糟糕甚至品行也糟糕的年轻艺人,在综艺节目中被主持人一句一个“老师”称呼时,就很容易让人出戏。


因此,在拓展应用的同时,我们还是要守护好这个“尊称”,千万不能让其有一天演化出贬义来。


□与归(媒体人)


编辑:狄宣亚  实习生:孙小雅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