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

  保护江豚就是保护生态,更是保护人类长远的未来。

  11月7日,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大桥水域发现一只死亡江豚,时隔几天之后的11日,湖北再次发现一只从湖南顺江漂来的江豚尸体,尸检报告显示,颈脖处、背部和咽喉部等多处分布有明显勒痕,初步推测是被渔网所困呛水引起强烈反应而猝死。

  江豚素有“水中大熊猫”的称谓,在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后,江豚已是长江水域仅剩的胎生哺乳动物,并且被列入极危物种。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短短五天时间就有两只江豚死亡,让人痛心,也让人对水下“黑手”深表愤怒。

  从尸检报告来看,这两只江豚都不是自然死亡。作为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哪怕不是有意猎杀,江豚死亡背后是否存在违法违规的渔业捕捞,也需要更深入的调查,不能让相关责任人逃脱责任。

  这两年长江水域设置了不少江豚自然保护区,江豚种群数量快速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不过由于保护区的范围有限,加上“毒电炸”、“绝户网”等竭泽而渔的渔猎手段增加,江豚的生存空间和所依赖的食物链逐渐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

  江豚之死,本质上还是长江水域经济利益和生态保护冲突的缩影。不只是捕鱼,排污、采砂等都会对江豚的生存造成挤压。比如就在去年年底,“安庆市江豚自然保护区不断瘦身”的新闻,就曾引起广泛关注,连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和空间都免不了遭到蚕食,江豚生存处境的艰难可见一斑。

  要让江豚能有更好的栖息之地,免受人类活动的伤害,沿江沿湖水域的渔业捕捞、生产生活必然会受到影响,但更严格的保护势在必行。

  随着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长江水域的渔业捕捞量其实相当小了。根据农业农村部的统计,2018年长江干流捕捞产量只占全国淡水水产品总量的0.32%。增加保护范围,设置更加严格的禁渔期、禁渔区,在经济上也有可行性。

  基于江豚生存处境恶化的局面,行业很多专家都曾呼吁过长江水域全面禁渔。今年年初农业农村部等三部门就回应了这一诉求,联合发布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明确要求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干流和支流十年禁捕,到期再评估是否开放捕捞,保护力度前所未有地升级。

  当然,尽管捕捞量总体不大,但对一些渔民来说,却可能是全部生计的来源。所以在江豚保护提级的同时,要有合适的补偿和就业引导政策。另外,除了要加大对违法偷捕的处罚力度外,还需要对排污、采砂等影响生态的生产生产方式,进行更严格的清理。

  不管怎么说,五天时间两只江豚死亡,意味着长江水域的生态破坏形势再次敲响了警钟。在平衡渔民利益、地方经济和生态保护的矛盾上,目光必须长远。保护江豚就是保护生态,更是保护人类长远的未来。

  □熊志(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