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家

  弹劾阴影下的美国总统,的确更易对外部世界“大打出手”。

  1月3日,美军依照总统特朗普的指令,在伊拉克巴格达国际机场实施空袭,致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下属“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等人死亡。鉴于苏莱曼尼在伊朗军政两界以及中东地区的巨大影响力,美国的此次行动,被认为是近年来美伊对峙中的重大节点,甚至是转折点。

  众所周知,2020年是美国大选年。而有连任压力的在任总统往往会在大选年“求稳”,从这个角度看,特朗普此举似有悖常理。但从美国决策角度而言,此次行动应具有一定国内政治考量,未必加分,而是旨在止损或者控局。

  在过去两个月来美军在伊拉克基地遭火箭弹袭击的背景下,过去一周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又遇围。这很容易让美国政治人物联想起1979年伊朗人质危机和2012年班加西领馆遇袭事件。前者被认为是导致卡特连任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后者虽未影响奥巴马连任,却在几年后演变为希拉里问鼎白宫的“梦魇”。面对如此险峻的历史记忆,志在必得的特朗普势必采取一切手段避免任何重蹈覆辙的可能。

  若做一番历史对比,弹劾阴影下的总统的确更容易对外部世界“大打出手”。1998年12月17日开启的针对伊拉克的“沙漠之狐”空袭行动,事实上将对克林顿的弹劾投票推迟;而在次年3月即在参议院涉险过关后一个月,就发动了科索沃战争。以对外“铁腕”来转移国内视线或者压力的做法,可见一斑。

  这个逻辑显然也符合当前特朗普的处境:一个被认为必须还以颜色的外部隐患,加上弹劾压力下必须强烈回应的内在动机,最终也就导致了震惊世界的袭击行动。此举之后,美国国内共和党精英与选民上下如期呈现出空前一致地力挺特朗普,也是白宫所愿。

  但是,下一步棋又会如何下呢?

  目前为止,美伊都不希望也难以承受全面战争,两国对彼此战略限度的基本判断也应该没有因此改变。这就意味着,未来伊朗会对美国做出回应,但应该不会是全然挑衅与报复;而美国也会选择降温,继续保持“极限施压”。

  就像特朗普在社交媒体的那句微妙表达,“伊朗从未赢过战争,但却从未输过谈判”:前半句似乎是说给美国选民,而后半句则希望德黑兰能够及时听到。

  苏莱曼尼事件发生在2020年开年,也预示着,外部因素极可能会在2020年美国大选当中发挥比以往更加持重的作用,也值得更多关注。

  □刁大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