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截图

“广播里说有人生病了,要找医生,您去吗?”

“走,去!”

“8号车厢有乘客生病,去吗?”

“走!”

影帝刘青云有一次出门溜达,被记者拦下当素人采访,从此有个梗跟他无法切割——“买菜市民刘先生”。而山西大同82岁的退休医生刘士英,也可以有个“暗身份”:热心乘客刘老太。

在北京南开往福州的G27次高铁上,准备去参加外孙女婚礼的刘士英,被两次列车求救广播“扰了安宁”。

她已82岁了,本来可以“把救人的机会让给别人”,但她没有,而是二话不说,迅速救人。

救人是好事,但如果没救好,可能就是坏事。

刘士英在给病发乘客服药、放血时,曾遭到对方拒绝。车上的旅客也害怕,询问“万一出事了谁能担责?”她却没太多犹疑:“有什么责任,我来担,救人要紧,不能错过最佳救治时间”,“有责任我来承担,不能冷漠地假装啥也不会”。

如果要评2020年初最暖心的一句话,我愿意把票投给这句。

“有责任我来承担”,这句可化约为“我扛”的话,有时候比“我能”更珍贵。而“不能冷漠地假装啥也不会”,或许只是她的个人感慨,但却能让人听出“劝世”的意味。

这年头,教人行善的鸡汤很多,但喝多了会腻,却未必会生出勇于助人的勇气。

毕竟,频仍的“助人为祸”,总能激起“好人难做”的嗟叹。你救倒地的老人,你得担心被讹诈;你想制止施暴,没准被视作斗殴。“行善有风险,出手须谨慎”,是支撑很多人从键盘侠转变为路人甲的保身哲学。

但刘士英老人的言与行,却有着超越鸡汤的力量,也清楚地昭示了一点:真的善,很多时候得跳出物化的代价考量;行善成本,不应是冷漠的通行证。

她的话也让我想起南京的另一位医生:当时一老人心梗摔倒,被送到抢救室后,心电图检查提示病人出现心肌梗死,必须立即手术,可患者家属赶往医院还需要一个多小时。该院急诊科主任王军决定立即手术,说“所有责任我来担,救命总比害怕担责要强”。

当时,这句“所有责任我来担”也刷爆了朋友圈。

两句异曲同工的话,俨然有着某种默契:两名医生在救人和担责的两难抉择中,都决定与生命站在同侧。“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是医者仁心最生动的注脚。

但那种“不能冷漠地假装啥也不会”,不只是医生责任伦理使然,更是对良心负责。

修女特蕾莎说:“你如果行善事,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秘动机,不管怎样,还是要行善事;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

前几年的扶老人困境,其实也是道良心命题:问题关键的确不在于扶不扶老人,而在于扶起老人后被讹诈,这后果该由谁来承担。但被讹诈的风险没那么大,就算有,其几率也不该是拒绝出手的理由。

善不会因潜在的少许风险,就轻易地滑到了冷漠那边。 

斯言可贵,正在于此。

□张晓雨(学生)

编辑 佘宗明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