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视频。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这两天,安徽省和四川省相继发布消息,明确提出在一定情况下,公众可以不佩戴口罩。这些情况包括户外劳动、一个人开车、在自己的单位上班,以及室内或者室外运动等时候。这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就在3月18日,国家卫健委印发《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对不同场景下戴口罩提出科学建议。提出民众处于“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的场所时,可以不戴口罩,但是即便在中、低风险地区,也应随身备用口罩。

戴口罩是有效阻断病毒传播的方式之一,正因如此,疫情暴发之初,许多地方都大力倡导公众戴口罩,有的地方甚至动员基层防疫人员在街头检查,强制要求戴口罩才能出行。这些做法,遏制了疫情扩散,也保护了民众的生命安全。

反观有些国家和地区,由于观念不同,并未在民众中推广戴口罩,如今疫情呈现迅速扩散的状态,付出了惨烈的代价。

然而,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之前戴上的口罩该怎么摘下,成为一个难题。

许多地方虽然已经十几天没有确诊病例,但民众依然不敢摘下口罩。其中,自然是因为一些民众出于对病毒的恐惧心理。此外,也不排除一些地方政府或是出于谨慎考虑,或是害怕承担责任,也不敢轻易开口指导民众更合理佩戴,适时摘下口罩。

如此一来,不仅造成口罩资源的巨大浪费,增加了民众口罩物资配置的成本,还滋生了形式主义,这明显背离了科学“战疫”、精准防控的思路。

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徽和四川指导民众有条件摘口罩,不仅来得及时,也体现出敢于担当,灵活务实的管理思路。事实上,这两地都已多日无新增确诊或疑似病例,属于低风险区,对原来近乎一刀切的“戴口罩”规定松绑,也是随疫应变。

无论是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还是两省的政策要求,根据场所分类对摘戴口罩提出具体要求,不仅富有针对性,在许多细节上也考虑得比较周到。

四川的口罩指导规范,涵盖了多达12种场景,不仅个人在人员稀少时活动无需戴口罩,包括和健康的家人、朋友一起乘坐私家车,和无发热、干咳等异常症状的同事开会等都无需戴口罩。

安徽卫健委的规定也详尽细化,如开会时不戴口罩,不仅设置了参会者必须全部绿码、无发热、干咳等异常症状的前提,还作出间隔距离不少于1米,每人占有面积不少于1平方米等要求。

有了这些明晰的官方指导,利于打消民众的过度恐惧心理,摆脱对于口罩的盲目依赖。与此同时,对于相关限制条件的种种明确规定,也避免了民众放松警惕,造成疫情反弹的风险。

小小的口罩,却是防疫中的重要一环。疫情形势在变,防控思路在变,口罩佩戴的指导原则同样不能墨守成规,也应当适时调整。不同地区有责任根据自身不同的疫情风险等级,指导民众合理佩戴。对于那些疫情风险已经极低的地方而言,有条件地摘下口罩,是时候了。

□于平(媒体人)

编辑 陈静     校对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