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埂怒江大桥。图片来自云南省政府官网


近日,朋友发来一篇图文链接“怒江刚通了一条路,从人间通往仙境”。一时间,怒江的大美再次进入公众视线。而文章中的这条路,就是2019年年底刚全线通车试运行的“云南怒江美丽公路”。


一条公路被冠之以“美丽”,足见其风景之动人。怒江的美,是大美,是自然美。更重要的是,怒江是中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一个成功案例,凝聚着中国环保人的十几年的心血。


怒江深处,藏着地球演化的秘密


20世纪80年代,一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在卫星遥感地图上惊异地发现在地球位于东经98°-100°30′、北纬25°30′-29°的地区,并行着三条永不干涸奔腾的大江,这就是横断山脉纵谷之中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


“三江并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自然遗产时有这样一段评语:“三江并流”区域是一部反映地球历史的大书, 这里丰富的岩石类型、复杂的地质构造、多样的地形地貌不仅展示着正在进行的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而且蕴藏着众多地球演化的秘密,是解读自古至今许多重大地质事件的关键地区。


复杂的地质构造反映在地表则是丰富多样的景观。怒江,有着壮观的雪山冰川、险峻的峡谷急流、开阔的高山草甸、明澈的高山湖泊、秀美的高山丹霞、壮丽的喀斯特峰丛、多样的植被和生态景观——无不展示着独特的自然美。


这里拥有中国25%以上的动物物种与20%以上的高等植物,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也是世界上温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


▲作者供图。


建坝之争,曾是场“大论战”


2003年7月,怒江作为“三江并流”中的一条大江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16天后,当地报纸有大标题文章“怒江将建十三级电站”。


这让一些地质学家惊出一身冷汗:怒江在世界有关地质的教科书上被列为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有环保官员也努力呼吁:怒江,是中国仅存的两条没有被大坝截流的大江中的一条。中国民间环保组织集体签名——请留下中国最后一条自然流淌的大江。不少媒体记者也纷纷为留住怒江建言献策。


世界自然遗产应该属于全世界。而怒江保卫战,可以说是中国政府、媒体、民间环保组织联手在行动。国家环保局为留住怒江召开的第一次专家座谈会,就是由专家、媒体和民间环保组织共同参与的。


从2003年开始与民间环保组织一起呼吁要留下怒江后,我去了19趟怒江。在怒江边,我们遇到过很多次泥石流。其中一次大泥石流,恐怕是当时在场记者人生中最难忘的“濒死瞬间”,我们被挟在两大股泥石流的中间,幸好有当地人把我们带出了危险地带。


2004年,我们为留住怒江上书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后得知温家宝在怒江建电站的规划书上指示:“对这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且有环保方面不同意见的大型水电工程,应慎重研究,科学决策。”这一批示,让人们看到了像这样大型的水电工程,建与不建不仅是工程部门说了算,民间声音同样重要。


2006年7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立陶宛召开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据会议文件所述:“水电开发的勘探活动在怒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大坝建设启动,必将对它的美学价值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样一条自然流淌的河流会变成一系列水库。”


▲作者供图。


怒江之“怒”,山崩地裂


2006年,为了留下中国最后一条自然流淌的大江,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发起了“江河十年行”,就是要以媒体的视角,记录中国横断山脉的六条大江: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十年间因人类发展所发生的变化。


2008年,地质学家杨勇在“江河十年”活动中告诉记者:中国西部是地质灾害高发区,一旦发生极端灾害事件,由于水电梯级大坝的上下相连,极可能对灾害起到放大作用,造成具有连锁效应的灾害链,给下游构成严重威胁。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研究员徐道一和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孙文鹏研究员认为:怒江是“三江并流”里面最直的。这就表示怒江是由一条深大断裂直接控制的,断层是直的。断层要拐弯的话是几条断层交切的结果。怒江是最直的,说明这个断裂在河谷里面起的作用最明显,而且是主要的一条断裂起作用。


为了支持自己的学术观点,2011年初,两位老先生还专门去了一趟怒江,沿江进行了地质考察。后来他们告诉记者,怒江两侧高大陡峭的山岩上,到处都是地方政府制作的“小心滑坡,当心泥石流”的标语。研究地震的徐道一认为,最近以来,新构造运动有加剧,地震、地质灾害有明显增加之势,在极端气候、当代构造活动、地震的相互作用下,导致重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在增大。


在孙文鹏看来,尤其需要警告的是:“任何坚固的钢筋水泥大坝也阻止不了怒江深大断裂的相对错动,谁也制止不了沿怒江两岸至今仍在发生的巨大的山崩、滑坡和泥石流。”


怒江长廊,见证着多元和谐的民族文化


2015年,中国水利水电研究院专家刘树坤说过,这辈子走过中国的很多大江大河,也去过世界上的许多江河,很庆幸还有怒江这样一条大江,保持自己的自然原貌。2007年的“江河十年行”考察回来后,刘教授给当时的温家宝总理写了封信,信中提出:“怒江是我们南方重要的生态廊道,自然风景长廊,多元和谐的民族文化走廊,所以一定要把它保护好。”


▲宅小安摄影,作者供图。


刘树坤说:如果在这样原始自然的大江里开发水电,这些价值就都不存在了。那太可惜。怒江这么独特,而且至今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大江,为什么我们就不顾其独特,而要让它混同于一般呢?


时任总理温家宝对怒江有三次批示。其中两次就是徐道一、孙文鹏、刘树坤三位科学家的上书,而这两次上书又都是由时任人大环资委副主任汪纪戎递上的。


在怒江边我采访过两个年轻人。一位年轻人对我说,我们这里的人把冬天的怒江形容成女人,漂亮、温柔。把夏天的怒江形容成男人,强悍、勇猛。可是开发了大型水电站以后,水平面就要上升,傈僳族人居住的大山就要被淹没,高山平湖还能有冬夏之分吗?


保卫怒江,是中国环保事业的里程碑


2016年《水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公示时,怒江上有四级水电开发;但最终公布的规划中,没有怒江水电开发。


2016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时任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向记者表示:怒江要建国家公园。


2019年底,云南怒江美丽公路贯通,被网友誉为“最美自驾公路”。怒江的美,终于通过这条路展示在世人面前。


自然之友理事长、著名学者杨东平认为,梳理怒江博弈的过程,对中国来说不比留下一条自然流淌的大江意义小。


而我希望强调的是,为中国留下最后一条自然流淌的大江,仰赖于官员、媒体、科学界、民间环保组织的通力合作。而环保事业很多时候,就是需要这样的较真和韧劲。


□汪永晨(环保学者)


编辑  孟然  实习生 张晓雨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