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工作人员悉心服务居家观察的“老外”。资料图


南京本埠媒体的一则报道——《为了684名”老外“的安康》,在网上炸了锅。


“为狗找旅馆” “一天送20次快递” “一次送4大桶纯净水” “每天上门去送新鲜面包”……


这篇报道里,用生动而充满温情厚意的细节,宣传了当地街道人员为“老外”提供暖心、周到服务的故事。


只不过,这些细节入了众多网友的眼后,很多人纷纷表示质疑:这确定不是特殊对待?


▲报道截图。


针对沸腾的舆论,街道有关负责人回应称,报道细节还需核实,而对“老外”给予特殊待遇的情况也不存在。


他表示,“我们服务肯定细致,无论是对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假如是正常的,不是太苛刻的服务,需要跑腿我们一定服务到位。”


妥帖服务没问题,关键看“内外有别”否


报道提及的南京栖霞区仙林街道,是南京市外籍人士最大的聚集地,据称有3000多“老外”居民。


这些外籍人士,从国外回宁,便需居家隔离,所以社区人员才会上门服务。报道声称,疫情期间,该社区累计684名“老外”享受到了“一户一个工作组对口”的“包保服务”。


“包保”服务,内涵丰富。具体而言,除了配备相应语种的翻译,街道还为每户都建了一个微信群。群里有街道班子成员、网格人员、医生、翻译、物业等,为隔离的外籍住户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报道中提到的“服务”,由于细节过于丰富,周到程度似乎也超乎常情,所以才引发了网友纷纷吐槽。


▲微博评论截图。


如果单看这则报道,很多网友都会出于日常经验做出判断,认为这是一起典型的“差别化对待”。他们出于“不平”,对该报道进行了一通狂怼。


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也不排除当地街道只是给了“老外”们“普通居民”的待遇。


那真相如何呢?


事发社区也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发了声,对于大家最关注的公平问题,他们回应称:“对于处于隔离期间的中国人,社区和物业工作人员也会提供相应的服务。”


当然,具体提供了怎样的服务,目前还没有“相应的”事实呈现。


当地街道办副主任称,文中具体的服务细节是否真实需要进一步核实。他尤其强调:对中国人和外国人是一视同仁的,并未优待外籍人士。


查看之前报道,能够看到仙林街道在基层防控工作上,也尤为强调“多措并举,做实做细”。而统观南京市,疫情期间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93例,目前已全部治愈,而且近日一直保持零增长态势。可以看出,在基层防控层面,南京的抗疫工作颇有成效。


由表及里、由上而下,在疫情可控的情况下,理论上讲,当地也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检测防护、服务居民上。当地在这些方面做得周全体贴,比其他地方要高,也并不奇怪。


只不过,这里面需要重申的是:妥帖服务没问题,关键看是不是“内外有别”“尊卑有序”。只要外国人享到的是趋同化待遇,服务品质再高,都没毛病。


服务好“老外”,不值得夸耀


有个词叫“削峰填谷”。很多人对此类事件敏感,就是担心:外国人的待遇是“峰”,国人的是“谷”,二者不在一个层次上。


但如果国人和“老外”享受的服务都处在“峰”值上,没什么差别,那显然是最优状态,也没必要去“削峰”。


具体到仙林街道,因为外国人高度聚集,提供那些特殊的翻译服务,甚至照顾外国人生活习惯的服务,也在情理之中。


只不过,纵使如此,这也并不值得夸耀,不值得如此“形象”、“生动”地进行宣传。


无论在平时,还是疫情防控期间,对于在国内的外籍人士,给予统一国民待遇,这是常理,也是共识。


为外国友人提供周到的服务,是必要的。这既是出于邦交之谊,也是出于人之常情。


在坚守这一原则的同时,做好“趋同化对待+高质量服务”,才是让众人同乐乐的待客之道。


尤其是,在统一国民待遇的大背景下,服务好外国友人是基本工作,更不足夸耀。


要知道,涉及公平,尤其是涉及“国民待遇”的公平问题,本就分外敏感。如果过度宣传,反而会令公众以为外国人真的享受了超国民待遇。


更何况,个别报道只是单方面呈现了对 “老外”细致、全面的服务,而相应的对国人的服务则未置一词,也难免会在网上“炸锅”了。


实际上,该事件之所以引发公众的敏感,主要问题恐怕还在于“极化呈现”。


对外国人的隔离服务包含了很多内容,仅仅只是把那些近乎保姆式的“贴心服务”——“为狗找旅馆” “一天送20次快递” 等拎出来集中呈现,很容易给民众造成“差异化对待”的错觉。但事实上,这些极端的案例未必是“常态”。 


说到底,宣传应贴近“日常”,同时也应顾虑社会情绪,而不是只堆积那些偏“夸张”的情节。“暖心”与“周到”可以体现,但呈现的具体细节过了头,误解自然也就来了。


而这番情形,本该避免。


文 | 狄宣亚(媒体人)


编辑:狄宣亚  实习生:彭美琪  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