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盼春暖雪融日,共赴芳草樱花约。——题记


城市沉重地呼吸着,疫情像是一张灰色无边的巨网,人们无处可逃。走在路上人们隔着口罩,眼神里是无数的的黯淡,苍白的双手在颤抖。医院里是看不见的病毒,无力的病人。可再黑暗的夜晚也会有璀璨的晚星,越是在这样特殊的时期,折射出的越是人性的光辉。光辉的背后,是处处情。

  

疫情桀桀危亡处,处处是家国情。伴随疫情在武汉迅速蔓延,千千万万的人驰援武汉。他们是女儿、儿子、母亲、父亲,是这个城市的逆行者。君不见,医者文亮吹战哨,寒鸦哀晚冬宴休;君不见,南山受命赴前线,眠病榻白衣染愁;君不见,韩红无由驰江城,遭人赞,青史名留。各路医者驰援武汉,乘鸾末昼。再多的赞美之词怎能道尽你们熠熠如辉的品格?然而我忘记了,这世间哪有超凡的天使,不过是你们内心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罢了。“芸芸众生,谁不爱生?”因此我深知,在危难面前表现出的超越凡人的勇敢与坚强,是你们的“爱生之极,进而爱群”。

   

疫情桀桀危亡处,处处是职业情。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外卖小哥,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为居家隔离的人们传递温暖。他们顶着寒风,双手冻得发紫,披星戴月地赶路,以便辛苦一天的人们能吃上热饭。远远看去好似一道光。他们身上不仅有自家人的牵挂,也寄托着家家户户的希望。他们来回奔波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电动车前的车灯为他们照亮了给他人送去温暖的路。虽微弱,但足矣,给人一丝温暖与安心。


“钉钉钉钉钉,请同学们打开摄像头,请大家把书本翻到……”隔着陌生的屏幕,看着一张熟悉的脸。被人们“美其名曰”成“蝙蝠”的钉钉,瞬间成了网课的“必经之途”。日日夜夜或许我们早已酣然入梦,但总有人眼睛发酸,隔着屏幕用着不熟练的操作为我们批改作业,或许随便附和的作业,成为了他们细声的教导。所谓师者,受人理,解生不惑,细教导,无从则怠。虽无闻,但足矣,默默点亮我们内心的明灯。

   

疫情桀桀危亡处,处处是亲情。街上是行人零散,网络上是人心惶惶,唯一还沾染上喜庆色彩的只有春晚了。因此,家,成了我们唯一的可居之所。这堵厚厚而又稍显熟悉的墙,把我们与这危难划分的分外安全。袅袅的屋檐之下,与母亲逊露厨艺,与父亲笑谈人生,与姊妹嬉戏作伴,重温这稍稍褪色的亲情。外面水深火热,屋内处处是温情。


这块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将这平时忙碌的人儿啊,轻轻牵拖住。或许是这次疫情,你体会到了母亲平时在厨房忙碌时的劳累,不经意的一抬头,看见了父亲的一丝白发,在记忆中摸索着他高大年轻的模样。窗外飘飘散散的是疫情,屋内美美满满的是亲情。

  

疫情桀桀危亡处,处处是友情。随着疫情在全球铺天盖地的蔓延开来,各个国家与地区都受到了影响,随之避免不了的也会是防控疫情的物资短缺。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鲸波万里,一苇可航”,这是中方援外语。“青山一道,同担风雨”,这是日本驰援中国的抗疫物资上的话。


虽说国家与国家之间只会有永远的利益与战争,但是在全球人民陷入危机时体现的,正是推翻这一观点的有力论据。疫情面前,全人类应当共同抵抗,理性面前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语言,共同抗击。这广袤无垠的天地,距离将我们分离开来,疫情带来的启示却又将我们相连。距离之垠犹可挡,真情传递又相连。

   

雾霭消散,霁云终临,凛冬散尽,星月长明,齐心战疫,处有真情。经历过忧郁,我们才知快乐的简单;经历过苦难,我们才懂生命的可贵;经历过寂静荒芜,我们才明了人间热闹的充盈。


“海啸虽然来过,但樱花还是会开。”倘若问我疫情时真情何在,我会道人间处处是真情。

 

作者:张清怡   编辑:何睿


本文系“以写作之名——新京报·新声代第二届中学生写作创造营”投稿摘登。投稿请发至xjbpl2009@sina.com邮箱。更多活动信息请关注本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