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布泊科考归来:寻找荒原“重生”的密码
面向眼前复苏的塔里木河,卢善龙向自己提了一个问:在这里,水的回归,是否会带来植物、动物的回归?他来到罗布泊,源于一个科学猜想。全球气候变暖变湿,正在深刻地改变地表水系统和生态环境,干涸数十年的罗布泊或将因此迎来生机。
中国眼 11.7万 -
外租“练级”7将回归上港,将接受新帅莱科考察
新京报讯 1月27日,上海上港足球俱乐部官方消息,7名上赛季外租“练级”的球员已经归队,并投入到冬训备战中。这7名球员是李申圆、张华晨、魏来、胡靖航、聂孟、黄振飞、朱佳毅,之后他们将和预备队球员们一同接受主帅莱科及其教练团队的考察。编辑 王春秋
体育+ 132 -
中国首部北极科考电影《光语者》12月21日上映
新京报讯(记者 滕朝)12月18日,由ARCFOX极狐联合出品的中国首部北极科考电影《光语者》在京举行首映仪式。首映仪式上,北汽新能源副总经理、ARCFOX极狐汽车总裁于立国博士与《光语者》制片人卢武、主角刘杨等主创团队一起分享了电影背后的故事。《光语者》制片人卢武分享电影创作故事。制片人卢武讲述了拍摄《光语者》的
审片室 2.8万 -
“实验6”号正式入列 明年一月将执行科考任务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由我国自主建造的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考船“实验6”号昨天(18日)在广州正式入列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这艘科考船的入列,标志着我国对近海、深远海及大洋的探测能力进一步提升。“实验6”号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考船是国家“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总投资5.1亿元,船长90.6米,型宽17米
政厅 1.0万 -
穿越无人区 地质学家36天科考纪实:西藏是本永远读不完的天书
2020年9月,时隔40年的青藏科考再度启程,历时一年准备后,南京大学和中科院南古所地质古生物科考团队穿越青藏高原无人区,进行为期36天的青藏科考活动,从世界第三极独特的人文与自然风光中,追寻远古时期地球的脉动,揭示青藏高原隆升的奥秘。科考队队员说:“西藏对我们而言,是一座很难爬到顶的高峰,它不像珠穆朗玛峰,
我们视频 16.1万 -
“深海一号”首次公开亮相,它将如何支持“蛟龙号”深潜科考?
“深海一号”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用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续航力超过14000海里,具有全球无限航区航行能力,可载员60人。
政聚焦 4.0万 -
青海三江源冰川科考取得重大进展
新京报快讯据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官网消息,近日,三江源冰川科学考察分队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阿尼玛卿冰川开展的综合科学考察及冰芯钻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科考队员发扬青藏科考精神,克服严重高原反应,在冰川积累区顶部海拔近6000米的钻取点成功钻取了一支总长度为170米高质量山地透底冰芯。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
政厅 1.5万 -
专访滕吉文院士:第一次青藏科考运了60吨TNT做人工爆炸实验
9月7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86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仍在做科学研究工作。滕吉文回忆自己在整个科学研究历程上最难忘的就是第一次青藏科考。为了做人工爆炸实验,他申请运60吨TNT炸药进西藏。滕吉文谈起当科学家的快乐是:“第一个获得数据并被认可。”
我们视频 6701 -
行走两亿年丨科考队遇日喀则弧前盆地:研究沉积变化可知地球历史
10月2日,青藏科考队在西藏路遇日喀则弧前盆地。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张以春介绍,它是新特提斯洋盆在俯冲过程中,把蛇绿岩洋壳抬起来而形成的,盆地里很多物质都来自冈底斯弧,随着物质不断填充,盆地被填满了,物质可以直接从盆地流入海沟。张以春说,当印度板块第一次记录了亚洲的物质,说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开始碰撞,
我们视频 7880 -
行走两亿年丨为踏勘地层点位 科考队员手脚并用攀登80度险坡
9月20日,青藏科考队抵达西藏荣玛乡。为了踏勘地质图上的奥陶纪和泥盆纪地层点位,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员郄文昆和罗茂手脚并用,爬上高耸山体。2小时后,两位科考队员踏勘完毕。罗茂说,他们用时两个半小时,爬了100余米,最陡的坡大约有80度,“直直爬上去的”。郄文昆说,由于后期改造太强,剖面上面已经片岩化,原来的化石
我们视频 5112 -
行走两亿年丨科考队路遇特殊地貌:山顶和山底岩石相差1亿多年
10月2日,青藏科考队抵达藏南地区朗错湖北岸。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张以春介绍,这是新特提斯洋闭合的位置,它是整个青藏高原最晚闭合的洋盆。张以春说,这里地貌特殊,周围的山山顶呈白色,是二叠纪灰岩,而山下是侏罗纪到白垩纪的砂岩和硅质岩,这是典型的混杂岩层序,中生代时期新特提斯洋盆向拉萨地块俯冲的过程中,很多
我们视频 7612 -
“老青藏”队长期待二次科考有新发现
上世纪70年代,孙鸿烈先生组织并领导第一次青藏综合科学考察,针对地质、地球物理、地貌、古动植物、农业等五十多个学科进行了考察,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填补了青藏高原一些地区和学科研究的空白。
我们视频 6099 -
行走两亿年丨科考队盲采牙形样品:有时采很多都很难获得标本
9月28日,青藏科考队在西藏文布乡南村踏勘并采集牙形样品,中科院南古所助理研究员袁东勋介绍,牙形化石是二叠纪时期用来确定时间的很重要的化石,“地质年代是以百万年级别来论的,牙形化石精度最高可在10万年级别,已经很高了”。袁东勋说,由于牙形化石在野外很难用肉眼看见,科考队员需要大量“盲采”,再回实验室进行酸解
我们视频 1.2万 -
行走两亿年丨科考队为当地学生上科普课:化石是青藏高原上的精灵
9月24日,青藏科考队来到西藏尼玛县中学,给学生们带来一堂生动的地质课。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张以春给学生们科普了化石知识,他把化石比作青藏高原上的精灵。他说,自己主要研究䗴类化石,这是他第17次来西藏科考,“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我非常喜欢和热爱西藏”。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张华为学生们讲解了地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
我们视频 1.1万 -
行走两亿年丨科考队找到二叠纪晚期的煤:当时这里是海边的森林
9月15日,青藏科考队在藏北无人区找到二叠纪晚期的煤。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员郑全锋介绍,这些煤距今至少2.5亿年,在这些煤里可以挖到高等植物,尤其是大羽羊齿化石,所以可以判断这些二叠纪晚期的煤主要是腐殖煤。郑全锋说,一般来说,海陆交互相的煤是在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形成,大量高等植物被淹没、埋藏形成腐殖煤,“我
我们视频 8029 -
行走两亿年丨科考队员谈地质工作:常被误认为是考古或挖矿的
9月17日,新京报记者采访青藏科考队队员。地质专业有哪些有趣的地方?来西藏科考有什么感受?外人眼中的地质工作者是什么样的?地质工作者眼中的自己又是什么样的?来听听科考队员怎么说。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张华说:“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我们是考古的,还有一些人认为我们是找矿的,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很平凡,每天都在挖石
我们视频 5301
24小时热榜
-
2 两会直播间 | 在线教育监管难在哪?10小时前
-
3 人大代表高钰:以典型案例推进互联网反垄断监管10小时前
-
7 被围观的“拉面哥”和乡村“流量场”16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