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两亿年丨他们为保障科考信号来到藏北无人区:做了很多测试
9月,地层古生物科考队抵达海拔4800米的藏北无人区。吴时东是中国联通高级工程师,随队承担信号保障工作,他已经是第七次来西藏工作,他告诉记者,为完成好信号保障任务,他们从三四月份就开始准备,做了很多测试。他的同事邢会龙第一次来西藏,邢会龙说,除了完成自身工作外,他们也经常帮科考队厨师打水干活,“我非常愿意
我们视频 8773 -
行走两亿年丨无人区科考没信号怎么办?工程师:用便携卫星小站
9月,地层古生物科考队抵达海拔4800米的藏北无人区。中国联通为此次行走两亿年科考项目提供信号保障,中国联通工程师吴时东介绍,他们采用便携卫星小站,把信号传到同步卫星轨道上,北京关口站把信号接入到互联网,这样就可以实现在无人区上网。吴时东说,北京机房有4名技术人员轮值,全程监控联网情况,以保障信号畅通。
我们视频 6555 -
行走两亿年丨科考队员谈地质工作:常被误认为是考古或挖矿的
9月17日,新京报记者采访青藏科考队队员。地质专业有哪些有趣的地方?来西藏科考有什么感受?外人眼中的地质工作者是什么样的?地质工作者眼中的自己又是什么样的?来听听科考队员怎么说。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张华说:“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我们是考古的,还有一些人认为我们是找矿的,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很平凡,每天都在挖石
我们视频 5202 -
行走两亿年丨科考队找到遗迹化石:解释远古时代的生物如何生活
9月17日,青藏科考队在海拔4850米的藏北无人区发现一块遗迹化石。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员罗茂说,这疑似是海星的遗迹化石,遗迹化石可以用来推断沉积环境,科研人员也可以通过遗迹化石去研究早期生命是如何演化的。“我们最想回答的一个问题,是远古时代哪种类型的生物造成这样一种遗迹,这能够让我们理解远古时代的生物是怎么
我们视频 6111 -
行走两亿年丨踏勘途中陷车后又遇野牦牛 科考队员成功化险为夷
9月15日,青藏科考队前往藏北无人区踏勘点,其中一辆科考用车后轮陷在沼泽里,被另一辆车成功拖出。行驶途中,科考队又路遇攻击性强的野牦牛,紧急避让。
我们视频 5876 -
行走两亿年丨科考队在藏北无人区 找到2.5亿年前古植物化石
9月15日,青藏科考队前往距营地30公里外的藏北无人区踏勘,希望找到2亿多年前的古植物化石。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张华介绍,科考队员找到了异常丰富的栉羊齿和单网羊齿,这两类植物在华夏植物群常见,证明该地区当时和华南地区更为相似,处于赤道附近,生长热带雨林植物。
我们视频 7473 -
行走两亿年丨科考队找到二叠纪晚期的煤:当时这里是海边的森林
9月15日,青藏科考队在藏北无人区找到二叠纪晚期的煤。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员郑全锋介绍,这些煤距今至少2.5亿年,在这些煤里可以挖到高等植物,尤其是大羽羊齿化石,所以可以判断这些二叠纪晚期的煤主要是腐殖煤。郑全锋说,一般来说,海陆交互相的煤是在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期形成,大量高等植物被淹没、埋藏形成腐殖煤,“我
我们视频 7994 -
行走两亿年丨科考队员忆“老青藏”:在他之前没人知道北羌塘有啥
9月14日,青藏科考队抵达西藏玛依岗日地区。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张以春介绍,1976年,该所研究员文世宣曾在这里发现大羽羊齿植物群,根据当时的研究,这说明该地区很可能与华南有亲缘关系。张以春说,当年科考队员用牦牛运送样品,由于样品太重,每次运不回多少样品,文世宣的研究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在他之前,没有人知道
我们视频 8967 -
行走两亿年丨青藏科考Vlog:驻扎藏北无人区 毛巾被冻成棍
9月13日,青藏科考队在西藏藏北无人区安营扎寨。由于昼夜温差大,早上7时许,当地温度还在零度以下。记者晚上睡觉时要用头巾裹住头和耳朵,穿着抓绒上衣,睡在厚厚的睡袋里。早上起床时,绑在帐篷上的毛巾被冻得硬邦邦的,需要泡在热水里解冻。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张以春说,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对从事地质研究工作的科研工作
我们视频 6787 -
行走两亿年丨科考队挖5小时土采样: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在淘金
9月13日,青藏科考队在海拔4800米的藏北无人区开展科考工作。为了挖到新鲜的地层,科考队员用锤子在山坡上挖探槽。南古所副研究员郑全峰气喘吁吁,他说,挖探槽很消耗体力,由于缺氧,在海拔4800米处挖一下,可能相当于在平地上挖了十下。尽管如此,郑全峰觉得挖土很有意思,“因为下面埋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就是宝贝”。科考队
我们视频 8475 -
行走两亿年丨科考队发现晚二叠世化石 将打磨成比纸还薄的切片
9月14日,青藏科考队在西藏玛依岗日地区采样。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张以春介绍,他们研究的是微体化石,虽然小但有很大意义。早上来采样时,张以春第一眼就发现了晚二叠世的柯兰尼氏虫化石。科考队员把样品敲成块状,方便回去之后切片处理,最终切片将被打磨成比纸还薄的透明切片,以供科研人员在显微镜下观察。
我们视频 6357 -
专访滕吉文院士:第一次青藏科考运了60吨TNT做人工爆炸实验
9月7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86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仍在做科学研究工作。滕吉文回忆自己在整个科学研究历程上最难忘的就是第一次青藏科考。为了做人工爆炸实验,他申请运60吨TNT炸药进西藏。滕吉文谈起当科学家的快乐是:“第一个获得数据并被认可。”
我们视频 6701 -
行走两亿年丨科考队路遇高坡 其岩石44年前被队员发现并命名
9月10日,青藏科考队抵达西藏南羌塘地区。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以春介绍,这里有一座很高的山坡,是灰岩的沉积,岩石叫色哇组,1976年中科院南古所的文世宣在执行第一次青藏科考任务时发现了它,并命名为色哇组。张以春说,该地层以泥岩和灰岩为主,在南羌塘分布广泛。
我们视频 6716 -
行走两亿年丨科考队前往荣玛乡 一块白色的东西让队员兴奋不已
9月10日,青藏科考队从西藏尼玛县城前往荣玛乡,队员们在路上吃起了自带的零食。科考队员说,由于路上没有地方吃饭,并且以后上山有时可能来不及吃饭,他们准备了零食充饥。突然几名科考队员围在一起,兴冲冲地研究一块白色的东西,一名科考队员介绍,这是杂食性动物的粪便,他们猜测这是熊的粪便,粪便风干后变白,里面还
我们视频 6844 -
行走两亿年丨科考队到色林错东岸 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关键地区
9月7日,青藏科考队来到西藏色林错东岸,路遇两个著名盆地——伦坡拉盆地和尼玛盆地。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张以春介绍,这是近几年科学家们研究青藏高原隆升的关键地区。他举例称,喜马拉雅山有很多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峰,其隆升速度远远超过藏北的隆升速度,“所以隆升的机制是什么,是很多科学家正在研究和探讨的一个科学问题”
我们视频 6009 -
行走两亿年丨科考队抵达色林错:在冰雪融化的小溪里取水做饭
9月7日,青藏科考队抵达西藏色林错北岸,队员安营扎寨,支锅做饭。队员从冰雪融化的小溪里引出水流,沉淀后作为饮用水储存。厨师蒋师傅用高压锅为队员们煮面条,发现其中一锅面条没有煮熟,蒋师傅对此表示费解,“第一次煮面条失败”。晚上由于小溪上游结冰,科考队需要另寻水源取水,记者随卡车前去打水,结果途中遭遇陷车,
我们视频 8669 -
行走两亿年丨揭秘科考专家行李箱中“宝贝”:陪他去过十几次西藏
9月5日,青藏科考队抵达海拔4710米的西藏班戈县,科考队员打开行李箱,现场揭秘将带哪些装备穿越无人区。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华的行李箱里有一把镐,他介绍,采集火山灰样品或黏土样品时会用到这把镐。该所研究员张以春在行李箱里装了个“宝贝”,那是20多年前他从母校带来的放大镜,这个放大镜张以春用了20多年,陪
我们视频 5751 -
行走两亿年丨科考队路遇念青唐古拉峰 雪山下是拉萨最老地层
9月5日,青藏科考地层古生物科考队从拉萨前往班戈县。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以春说,这是他第17次来到西藏,2001年,念大三的他第一次来到西藏生产实习,当时基本上没什么路,如今乡乡通、村村通,很多地方都有柏油路,科研人员开展地质工作非常方便。科考队路过念青唐古拉山主峰脚下,张以春介绍,雪山下的地
我们视频 6971 -
行走两亿年丨11年前进藏科考专家再到西藏:铁路高楼都建得很好
9月5日,青藏科考地层古生物科考队从拉萨前往班戈县。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张华介绍,以往科研人员从事地质工作经常用到锤子、放大镜、罗盘,如今有很多智能工具可以帮助科学家提高工作效率。中科院南古所助理研究员袁东勋第二次走这条科考路线,他说,自己第一次来这里是2009年读研究生的时候,“以前这边很多都是砂石路,今
我们视频 8833
24小时热榜
-
2 毛泽东女婿王景清逝世22小时前
-
5 盘点跨界养猪:风口上的猪能飞多久?9小时前
-
8 “另有任用”的市委书记,落马半年后被“双开”2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