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藏兵站部官兵海拔5100多米打开矿泉水 下一幕让人意外
12月16日,青藏兵站部某运输旅官兵执行运输任务,途中在海拔51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休息。当时气温约零下20℃,官兵打开矿泉水瞬间成冰。青藏兵站部宣传干事邹宁宁介绍,看到这一幕很意外,觉得画面很好,便拍视频记录。
我们视频 8775 -
工信部:支持青藏高原主要城市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 张冰)10月15日,工信部官网显示,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170号(工交邮电类467号)提案答复的函》中,工信部表示将推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行动计划》,支持青藏高原主要城市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同时,工信部提到,下
车速读 6620 -
行走两亿年丨科考队为当地学生上科普课:化石是青藏高原上的精灵
9月24日,青藏科考队来到西藏尼玛县中学,给学生们带来一堂生动的地质课。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张以春给学生们科普了化石知识,他把化石比作青藏高原上的精灵。他说,自己主要研究䗴类化石,这是他第17次来西藏科考,“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我非常喜欢和热爱西藏”。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张华为学生们讲解了地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
我们视频 1.0万 -
行走两亿年丨青藏科考队发现4亿年前角石化石:它曾是海洋霸王
9月21日,青藏科考队在西藏荣玛乡北部发现角石(鹦鹉螺)化石。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张以春介绍,角石是一种软体动物,在海洋里生活,在4亿多年前,它是海洋里的霸王,捕食能力非常强。张以春说,羌塘盆地中部是一个隆起带,很多古老的地层因为构造运动拱起来,经过复杂的构造变动后,地层基本上变质了,化石保存得不好,这个
我们视频 6122 -
行走两亿年丨科考队员忆“老青藏”:在他之前没人知道北羌塘有啥
9月14日,青藏科考队抵达西藏玛依岗日地区。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张以春介绍,1976年,该所研究员文世宣曾在这里发现大羽羊齿植物群,根据当时的研究,这说明该地区很可能与华南有亲缘关系。张以春说,当年科考队员用牦牛运送样品,由于样品太重,每次运不回多少样品,文世宣的研究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在他之前,没有人知道
我们视频 8589 -
行走两亿年丨青藏科考Vlog:驻扎藏北无人区 毛巾被冻成棍
9月13日,青藏科考队在西藏藏北无人区安营扎寨。由于昼夜温差大,早上7时许,当地温度还在零度以下。记者晚上睡觉时要用头巾裹住头和耳朵,穿着抓绒上衣,睡在厚厚的睡袋里。早上起床时,绑在帐篷上的毛巾被冻得硬邦邦的,需要泡在热水里解冻。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张以春说,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对从事地质研究工作的科研工作
我们视频 6612 -
滕吉文 九次爆炸推翻青藏高原地壳“叠加说”
滕吉文,193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56年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地球物理探矿系,1962年获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物理—数学副博士学位,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研究。滕吉文曾主持青藏高原、攀西构造带、华北及陆缘、华南地区、西北造山带与沉积盆地等多项国家和院(部)级重点研究
中国眼 9.1万 -
专访滕吉文院士:第一次青藏科考运了60吨TNT做人工爆炸实验
9月7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86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仍在做科学研究工作。滕吉文回忆自己在整个科学研究历程上最难忘的就是第一次青藏科考。为了做人工爆炸实验,他申请运60吨TNT炸药进西藏。滕吉文谈起当科学家的快乐是:“第一个获得数据并被认可。”
我们视频 6274 -
行走两亿年丨科考队到色林错东岸 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关键地区
9月7日,青藏科考队来到西藏色林错东岸,路遇两个著名盆地——伦坡拉盆地和尼玛盆地。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张以春介绍,这是近几年科学家们研究青藏高原隆升的关键地区。他举例称,喜马拉雅山有很多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峰,其隆升速度远远超过藏北的隆升速度,“所以隆升的机制是什么,是很多科学家正在研究和探讨的一个科学问题”
我们视频 5775 -
行走两亿年丨青藏科考队从拉萨出发 翻越海拔五千米山口前往班戈
9月5日,青藏科考地层古生物科考队从拉萨前往班戈县,一路向高海拔进发,最高翻越海拔5190米山口,见证世界“第三极”特殊地层。下一站,科考队将前往色林措。
我们视频 7894 -
行走两亿年丨青藏科考队将去极高海拔无人区 实拍出发前物资采购
9月4日,青藏科考队出发前夕,科考队员在西藏拉萨的东噶农贸市场采买物资,以保证未来大家可以在无人区吃上一口热乎的饭。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以春介绍,科考队有25名成员,他们准备了很多帐篷、睡袋,以及汽油、柴油、煤气、炊具、食材。“我们食材准备的特别多,因为我们要在外面度过一个月。
我们视频 9264 -
“老青藏”欧裕雄:我们“建设”了青藏高原的生态农场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西藏建设高原生态农业的重要一环。欧裕雄先生带领团队在阿里地区规划了生态农场,解决了淡水问题,让西藏人民实现生态农业自给。
我们视频 5184 -
“老青藏”虞孝感:第一次青藏科考 中国科学家的学术地位提升
“我们通过第一次青藏高原考察以后,实际上中国人掌握了青藏高原有关它的衍生、演化、生态环境的(学术)主导权”虞孝感说。他认为我们国家的话应该由我们自己来讲,在学术上要有地位,在国际上人家才能看得起。
我们视频 1.2万 -
寻脉世界第三极:“老青藏”的青春岁月和地球的生命密码
40多年前,中国启动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穿越可可西里,翻过整个羌塘无人区,科学家们的足迹几乎遍布青藏高原全境。他们没有电话,没有电报,缺少物资,风餐露宿。在平均海拔5000米,岩石裸露的荒漠里,科学家们找到了古代青藏高原的蛛丝马迹,拼凑出早期青藏高原的图景,获得了数以万计的第一手科学资料。对于这些
我们视频 7390 -
“老青藏”陈鸿昭:每天在青藏高原挖坑 要新鲜的
每天挖坑,看土壤,“老青藏”陈鸿昭提到第一次青藏科考时的工作,通过挖坑看土壤,分析土壤的性质及成分信息,科学家们反推了青藏高原形成的年代和当时的环境。“对我来讲,就是我找到了人生的价值,也找到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陈鸿昭说。
我们视频 8206 -
“老青藏”冯祚建回忆高原动物 藏羚羊在科考队帐篷转来转去
“那些藏羚羊,远远的看着有帐篷它也跑过来,就在我们帐篷里转来转去”第一次青藏科考队员冯祚建回忆到。千里跋涉,穿越无人之境,与高原动物亲密接触,冯祚建创建了青藏高原濒危动物名录,填补了动物学的学科的空白。
我们视频 9918 -
从赤道生活搬到青藏高原 这只4毫米长小昆虫见证了“沧海桑田”
西藏有一个当之无愧的“西藏虫王”。来自中科院的动物研究员黄复生,第一次青藏科考,三次进藏、独自一人探秘墨脱,只为找到曾经生活在赤道附近的缺翅目昆虫。这种只有4毫米长的虫子,却有十块“腹肌”,九节“雷达”,带来的科学价值可不得了!
我们视频 2.2万
24小时热榜
-
2 大兴1病例所在学校上千名师生集中隔离6小时前
-
8 朱芝松任上海市委常委11小时前
-
9 大兴区天宫院街道多个社区封闭管理10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