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中国花样滑冰协会与北京舞蹈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高水平人才培养、花样滑冰课题研究等方面展开长期、全面、深入的合作。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倪会忠等现场见证了这一时刻,中国花滑协会主席申雪和6名跨界选手共同亮相。

申雪和6名跨界运动员合影。 新京报记者 徐邦印 摄

6新人全锦赛亮新节目

为了备战2022年冬奥会,“跨界跨项选材”成了中国体育的关键词。中国花滑协会大胆尝试,把目光瞄向专业舞蹈院校,希望挑选一些身体素质、冰感比较好的孩子,作为冰舞项目后备人才的补充。

中国花滑协会与北京舞蹈学院的合作,并非一时起意。12月13日,申雪在接受采访时透露,2010年获得冬奥会冠军后,她和赵宏博曾经报了北京舞蹈学院的培训班,专门学习编导方面的课程,而国家队也经常把一些运动员送到北京舞蹈学院,进行芭蕾舞等舞种的训练。

今年5月,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国标舞专业的52名学生参与花样滑冰跨界选材。这些学生在首都体育馆进行了为期6周的专业训练课,并参与了花滑国家队在天津的一场演出。“经过双向选择,最终留下了6个孩子,我们既选择了他们,他们也选择了花样滑冰。”申雪说。

这6名学生为2男、4女,出生于2003年或2004年。今年9月中旬,他们参加了全国花滑大奖赛青岛站的比赛。

“从那时候到现在,他们在练习花滑上有了非常大的提高,所以在节目编排上也发生了变化。按计划,他们将参加今年12月底的全国锦标赛,届时能够看到他们表演的新节目。”据申雪介绍,因为大奖赛的节目编排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滑行技术能力和表演的肢体语言了,所以协会正在和学校的编导团队合作,编排新的节目。

花滑协会向北舞附中发贺电。

上午上冰下午练习舞蹈

6名学生及其家长和中国花滑协会达成双向选择的共识后,协会一直在对他们重点培养,增加了冰上训练的时间和强度。

“一般情况下,他们上午进行冰上训练,下午回学校练习舞蹈,学习文化课,晚上还要练习体能,非常辛苦。”申雪表示,练习舞蹈和花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些孩子以前练习舞蹈时,并不太重视体能训练,所以除了冰上训练,体能训练也是目前的重点。

当然,为了降低花滑训练对他们学业的影响,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也做了不少的努力,校方为这些孩子组成的“小班”专门配备了班主任,帮助他们在接受花滑训练的同时,完成舞蹈和文化课的学业。

尽管接触花滑才7个月,但这6名学生进步非常明显,申雪自然看在眼里,“他们都是特别优秀的孩子,肢体语言非常非常漂亮,唯一的短板就是和花滑接触的时间(太短)。”

申雪举例说:“像我的女儿也在练习花滑,练习了一年多,完全赶不上他们的进度。我女儿也算是有不错的花滑基因,也很早地接触花滑,但从运动的步伐、接受能力、协调性等方面,和这些孩子是不能比的。他们有很好的舞蹈功底,在平衡能力、协调性等方面都超过常人。”

出生于2004年的卢妤来自深圳。据了解,她在2015年以全国综合成绩第一名被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录取。此次跨界选材,她成为被选中的6名学生之一。

“一开始是有兴趣、比较好奇,刚接触的时候心理压力也比较大,因为滑冰和在陆地上跳舞不太一样,得克服一些心理恐惧。”卢妤告诉新京报记者,她和搭档现在已能完成很多动作,“毕竟练习7个月了,目前正在练习一些双人配合的脚下步伐,难度也挺大,但我们会尽力克服。”

跨界选手在比赛中。

花滑实验班明年初招生

冬运中心主任倪会忠表示,中国花滑协会承担着北京冬奥会花滑项目训练备战重任,与北京舞蹈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就是以开放共享的理念和改革创新的思路,全力做好冬奥会备战工作的一项有力举措。

未来,双方将在多个方面展开合作。一方面发挥各自的教育与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双方共同开展花滑相关课题研究;与此同时,争取在北京舞蹈学院设立冰雪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培养集舞蹈技艺与花滑技能于一身的专业人才。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党总支书记张立军表示,冰舞项目与国际标准舞在专业层面有很高的契合度,舞蹈专业学生的芭蕾和国标舞基础、艺术素养以及身体协调能力都是冰舞运动员所需要的。学校将在保证学生完成舞蹈课和文化课学习的基础上,为2022年冬奥会选拔人才贡献力量。 

另据申雪透露,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和中国花滑协会一直在探讨、论证、研究共建花滑实验班的计划,为国家队和北京市培养花滑专项人才,加强花滑后备人才的储备。双方已于近日确定将联合招生,打造北京舞蹈学院附中首个花样滑冰实验班,该项目得到了北京市教委的批准,计划2019年1月正式招生。

跨界苗子“脚下路”很长

这6名跨界选材的好苗子能赶上北京冬奥会吗?这是大家关心的话题,但即便是申雪,也很难给出肯定的答复。

申雪说:“我觉得,在肢体语言方面,他们距离冬奥会已经很近,但最重要的还得完成脚下的步伐,包括各个技术环节、难度动作,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申雪拿自己和赵宏博的经历举例,“像我俩从五六岁就一起搭档,经历了18年才拿到冬奥会冠军,这是一条很漫长的路。他们接触花滑的时间比较短,但我们想尽快缩短这个时间。”

“这些孩子的训练特别辛苦,包括我们国家队的教练团队以及北京舞蹈学院的编导团队,每天都在磨合,给他们做节目的编排和创新。”在申雪看来,这是在走一条不同的道路,但这条路究竟要走多久,谁都无法估量,只能全力以赴去做。

不过,申雪坚信这条新路是正确的,“花滑这个项目,需要运动员有更多的情感和知识内涵,需要在舞蹈、艺术上有更深的理解才能升华。我们会着眼于冬奥会的备战,同时也在考虑花滑项目的长远发展,考虑与艺术、教育的融合。”

新京报记者 徐邦印

编辑 王春秋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