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测评多款智能导游APP,该领域仍处于创业阶段,盈利模式与提高用户黏性是主要痛点

  目前,切入行中碎片化产品的智能导游顺应自由行的发展趋势,正在占用游客的听觉器官,进行基于游客位置的自动导览。但是,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智能导游APP市场认知度不足,未来如何在内容收费的基础上实现商业价值的变现,解决盈利难题、留住用户都还任重道远。新京报记者对四款智能导游进行测评。

  境外95%讲解器无中文 智能导游或可取代

  从跟团游到自由行,游客放弃了人工导游的全程讲解,但随着消费升级,游客了解目的地景点文化内涵的需求有增无减。据Hotels.com《2017中国游客境外旅游调查报告》显示,现今的中国游客更看重休闲和体验,观光旅游占当地日均消费支出的53%,浏览博物馆和美术馆占比14%。

  面对需求,一般景区配备的导游需要收费,而大部分导游讲解的内容是事先背好的标准化内容,随后在技术手段不断推陈出新后,硬件导游讲解器开始盛行于不同城市和国家的热门景点,但是硬件导览无法规划路线,还需要输入编号等,操作复杂。近两年,GPS以及移动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景区语音导览市场——智能导游APP主打功能正是可根据定位用户位置,自动提供景点讲解,同时还可以提供AR扫描讲解、景点问答等功能,涵盖背景知识、风土人情等。

  对开发智能导游的创业公司来说,当前的在线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相比行前的机票、酒店等领域,目的地场景化的细分服务成为更容易切入的领域。智能导游软件美景听听CEO卢振业对智能导游充满信心,并向新京报记者表示,“语音讲解满足了游客旅游的第一需求——观光,这是除了酒店、机票之外的刚需产品”。

  在新京报记者的体验和调查中,从国外景点讲解起步的智能导游APP不少,“我们一开始是从国外做起,因为出境游客在境外有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需求会比较强烈,但随着用户量的增加,用户反馈希望在国内也可以使用,虽然国内没有语言问题,但是很多名胜古迹的历史内涵仍然有讲解的需求”,口袋导游CEO兼创始人余敏玮对新京报记者称。同时,卢振业也称“在国外有95%的景点的硬件讲解器都没有中文语音讲解。”用一款APP涵盖所有景点的解说,省去了很多麻烦。而驴迹导游则是从国内做起,目前也开始启动东南亚等海外景点的讲解,驴迹导游CEO臧伟仲认为,海外市场虽然大但并不好做,需要进一步从渠道、制作流程、底层数据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起步阶段百家争鸣 做好核心内容是关键

  从新京报记者的采访调查中,发展较好的智能导游App用户量在百万级左右,“我觉得这个行业还处于一个比较早期的阶段,本身市场还没有成熟起来,当前旅游人群中想到去用智能导游的还只是一个很小的比例。也就是说市场还没有被完全教育,没有培养出用户的消费习惯。这是我们这一行普遍面临的问题。”余敏玮告诉新京报记者。

  目前整个智能导游行业还处在一个“百家争鸣”的起步阶段,但新京报记者发现智能导游APP的数量不少,基础功能却基本类似。余敏玮对此表示,“越来越多的人在做这件事,就是教育这个市场接受智能导游”。不过,驴迹导游CEO臧伟仲认为,现在行业也不算最早期的阶段,各个APP都基本已经定下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和方向。

  不过,目前从事该行业的创业企业还处在吸引投资人融资的阶段。对于投资人来说,未来的竞争力和商业变现能力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从竞争力上,内容被普遍认为是智能导游的核心,其次是用户的使用体验。“我认为最核心的东西是两个,一个是给用户的体验上切实解决问题;另一个是内容,让用户感觉到花时间听的内容的确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余敏玮认为。

  臧伟仲也对新京报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内容才是核心,其他的一些汇率兑换、城市攻略等都是辅助性的功能,实际作用并不大,可以说是障眼法,同时AR的扫描、AI等功能的噱头大于实际,这些功能耗电就是一个直观的感受,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应该受到太多干扰,而且实现机器对话的AI功能目前也不成熟。做智能导游APP还是应该回归到做出好的产品,才能让用户买单”。

  但是,处于发展初期的智能导游存在的难点和问题也不少,除了市场还未被教育,消费者能否买账之外,作为旅行中才会使用的软件,该如何保持用户黏性、提高活跃度。未来又如何取得商业价值、找到成功变现的渠道,对于大部分的智能导游APP来说,都还是未解之题。

  详见D01-D02版专题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胜男

  封面创意图片/新京报记者 李强

  (下转D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