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出现了一则“每天两杯含糖饮料或致早死”的热搜,引起网友广泛关注和积极讨论。含糖饮料大家几乎天天都在喝,它们真的有这么大危害吗?饮料含糖量的高低,又该如何分辨呢?


医学刊物称含糖饮料带来更高死亡风险


这条热搜其实源于美国心脏协会期刊《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ournal Circulation》近日发布的最新研究结果,不过热搜表达得并不准确,该研究结果显示,“摄入更多含糖饮料,与更高死亡风险相关,且与摄入量水平逐级对应。”

 


虽然生而为人爱吃甜的几乎是本能,但经常性或过量地饮用含糖饮料,对身体并无益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曾在科普文章《别让甜饮料毁了你》中写道,甜饮料的“罪过”包括促进肥胖、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痛风、龋齿等。


因此,减糖已成为共识。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对于添加糖,“每人每天摄入量不要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并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世界卫生组织还不断呼吁各国和地区对含糖饮料征税,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开始实施。


常见饮料含糖普遍偏多


想要减糖的话,首先有必要知道饮料的含糖量。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正规饮料的包装上都有“营养成分表”,有些已经在碳水化合物项目下单独标出了糖的含量。不过,多数饮料还没有这么做,遇到这种情况,参考碳水化合物这一项可以估计含糖量。

 


市面上常见的饮料中,多数是含糖饮料,它们的含糖量大体是什么情况呢?


首先来看有“糖水”之称的“肥宅快乐水”可乐吧,这些产品单独列出了含糖量,比如可口可乐含糖量为10.6g/100ml,雪碧含糖量为11g/100ml,百事可乐含糖量要更高一筹,达到了11.2g/100ml。


果汁系列饮料没有单独列出糖含量,可以看碳水化合物含量。像汇源橙汁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为8.9g/100ml,美汁源果粒橙、维他芒果汁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10.6g/100ml、13g/100ml。


酸梅汤、凉茶在含糖量上也不逊色,以某款常见酸梅汤为例,其碳水化合物含量达到9.8g/100ml,而常见凉茶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也超过了8g/100ml。


此外,大家常喝的咖啡饮料,含糖量其实也不容小觑。英国《每日邮报》去年报道,星巴克咖啡一杯大杯饮品最高含糖量约为99g。星巴克的罐装即饮咖啡,碳水化合物含量从3.5g/100ml到8g/100ml不等;而雀巢瓶装即饮咖啡饮料,碳水化合物含量大都接近8g/100ml。

 


除了这些包装饮料之外,当下盛行的现做饮品,比如网红饮品中的奶茶等,同样是含糖高手。


去年,浙江宁波消保委对10个“网红奶茶”品牌的26种奶茶样品做了检测。经检测,最甜的一点点奶茶,糖含量达到13.2g/100ml,其他产品也基本与“糖水”持平。

 


应着时代需求,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无糖饮料”。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规定,每100g或100ml食品中添加糖含量低于5g可标注“低糖”;低于0.5g可标注“不含糖”或“无糖”。

 


常见的无糖甜味饮料如零度可乐、“雪碧纤维+”以及一些茶饮料等,它们的含糖量均标示为0g/100ml,那这些真的是“无糖”吗?

 


其实,“无糖”指的是无蔗糖或很少蔗糖,像零度可乐的甜味来自“阿斯巴甜”“安赛蜜”等甜味剂,这些添加剂因为热量超低,又有甜味,可以满足人们对口感的追求。


喝什么更好?水呗


不过,生活中似乎也不可能完全把含糖饮料拒之门外,对此,范志红有三点忠告:1.尽量选择低热量、低糖的饮料;2.在同样的含糖量水平上,选择营养价值比较高的品种;3.即便含有营养成分,也不能作为放心大喝甜饮料的理由。


如果要说健康的“饮料”,其实近在眼前,那就是“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足量饮水,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ml),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每天七八杯水,既有助于健康,还价格便宜。这种好处可是十瓶“肥宅快乐水”也换不来的。 


新京报记者 李严 实习生 龙嘉祺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电商网站截图 编辑 李严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