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著名建筑家张永和出生在麒麟碑胡同,此后在北官场胡同长大,这两条胡同距隆福寺都不远。63年后,张永和将他的建筑工作室又安在隆福寺北里,“在北京生活和工作,我想不出比这里更适合的地方。”


如今,褪去前世的辉煌与回忆,隆福寺的商区历史已经翻篇。伴随着隆福大厦成为新的首都文化地标之一,这里的胡同老街区也呈现出“传统、现代、中华、国际”的新样貌。与张永和一样,那些有着隆福寺情结的人们,又重新聚集到这里,共享办公、喝啤酒、吃小面、看展览,激情工作、诗意生活,享受当下。



在隆福大厦北侧的隆福寺北里,是曾经被用作仓库、宿舍的红砖建筑,这些看似有年代感的建筑群中,却流着最时尚、前卫的血液,将被打造成“新北京文化人的文创社区”。目前,Wework、木木艺术社区、非常建筑工作室、SUSU越南菜、京A精酿和BURTON滑雪单板等都已开业。



收藏家林瀚作为生于北京的“85后”,几乎与隆福大厦同龄,曾经热闹的隆福寺是他挥之不去的记忆,也让他有了“让更多年轻人回归新隆福寺”的念头。木木艺术社区原本是北京一商局的食堂,由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改造成颇具太空感的“银色盒子”,内里则是融美术展览、艺术影院、艺术衍生品店于一体的综合空间。



“椒小厨”的老板小白是土生土长的“隆福寺孩子”,小时候的作业本、爸妈的第一条牛仔裤都来自这里。之前每次路过隆福寺时,小白就在想,这里的未来在何处?当他看到这里挂起的招商广告,与妻子大美一起下决心关掉了老店,让自己全心投入的“椒小厨”,跟着一份情怀回归隆福寺。



在SUSU越南菜,从一排朝西的窗子望出去,是老北京最传统的胡同、最平实的灰瓦屋顶、最烟火气的家长里短,创始人爱米姐自己就最爱坐在这里,就像看一幅挂在现代空间里的古老图画。这家SUSU开业后,爱米姐在朋友圈收获了最多的点赞与共情,也让她感受到了很多人的隆福寺与“发小儿”情结。



“更读书社”悠闲静谧,未来这里可以实现北京图书馆系统内的通借通还。目前这里与东城区图书馆合作,凭首都联合读者卡就可以借阅约3万册的图书。这个读书、自习、聊天或喝咖啡的现代美学空间,也成为一处温暖人心的“城市书房”。



在京A精酿,在马赛克拼着“倍儿棒”的炉前等待披萨出炉,喝着名叫“光膀子西瓜”“拍黄瓜”的啤酒,在3米高9米长的壁画墙上一点点寻找北京地标、北京故事,是很多人觉得有意思的事。作为来北京22年的“中国通”,创始人Alex喜欢北京胡同、喜欢北京居民,就像他刚来北京时一下被满街跑的“京A”击中内心一样,隆福寺也让他有了这种心动之感。



主打云南菜的“饿鱼”餐厅,在菜品上保留了传统的原乡味道,但内装修却运用了行为艺术般的脚手架。老板祥子觉得,现在的隆福寺还在继续建设中,比如对面正在改造的隆福广场。他对未来的设想是,等到隆福寺的最后一根脚手架拆掉的时候,店里的也一并拆掉,让“饿鱼”与隆福寺一起成长。



Burton滑雪单板的创始人Jake Burton,将他在中国的第一家品牌中心开在隆福寺。他喜欢这里的有趣、开放,也希望每个接触到滑雪板的人和他一样开心,就好像他会指着自己的光头,问在店里巧遇的顾客“看我的发型怎么样?”没了白魁饭庄、没了丰年灌肠,“旧瓶”是老建筑,装进的是带着全新文化的“新酒”。


新落户隆福寺的商户们,虽然每家都时髦甚至前卫,但相处模式却像是老北京院子里的街坊四邻。在Wework享受共享办公空间的人们,可以吃到椒小厨的小面、可以喝到京A的啤酒、木木艺术社区的工作人员会在这里办公策展,好几家店老板的孩子都在同一所小学读书……让人不禁想起曾经每晚炊烟升起时,你家餐桌上总有对门家阿姨的拿手菜,隔壁一家正在吃着你妈妈包的饺子。


新京报记者 王萍

编辑 李扬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