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荷兰海牙,老布什夫人在给郁金香命名后浇香槟。


古巴哈瓦那,美国职棒大联盟球星教孩子打棒球。


1995年5月,莫斯科,叶利钦总统观看土库曼斯坦赠送的马匹。


2001年,北京,中美“乒乓外交”30周年,副总理李岚清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打乒乓球。

  上月,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荷兰展开“郁金香外交”。在外交领域,除了传统的会晤、国宴、签订协议等形式外,还有许多特别的非传统外交,中国有享誉全球的“乒乓外交”和“熊猫外交”,美国则有“棒球外交”,各国如何打造自己的特色外交?特色外交又有怎样不同凡响的影响力?

  每一个新郁金香品种在荷兰都会被命名,有一些花儿被冠以名人的姓名,有一些用国家名字、历史事件来命名。花匠决定郁金香的名字,并无官方程序或者规定。 ——荷兰驻华大使馆新闻官玛丽佳

  【花朵外交】

  让第一夫人“代言”国花

  代表:“郁金香外交”

  每一个新郁金香品种在荷兰都会被命名,有一些被冠以名人名,有一些用国家名字、历史事件命名。花匠决定郁金香的名字,并无官方程序或规定。

  3月23日,荷兰,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夫人彭丽媛将新培育的郁金香命名为“国泰”,并按当地传统浇上香槟。

  邀请来访国元首夫人为郁金香命名是荷兰的外交传统。外交学院外交系副教授熊炜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很多国家在接待他国元首时,都会巧妙设计具有本国特色又对来访者表示尊重的活动。

  美国前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芭芭拉·布什和希拉里都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郁金香。梅德韦杰夫夫人也曾获此殊荣。

  荷兰的这份礼物非常“讨巧”,一是彰显郁金香之国的特色,二则抓住女性的心理,一朵小花能收到大效果。

  1994年,时任第一夫人的希拉里来到荷兰。在命名仪式上,荷兰人在银质托盘上放了一小杯香槟,送给希拉里,然后选了一朵红白相间的郁金香,命名为“希拉里”。

  “秋日播种之时,预示着未来之需要;漫长的冬季,意味着忍耐;在春日盛开值日,带来快乐和新生。”当希拉里念完郁金香“祝酒辞”后说:“我太兴奋了。”

  荷兰驻华大使馆新闻官玛丽佳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每一个新郁金香品种在荷兰都会被命名,有一些花儿被冠以名人的姓名,有一些用国家名字、历史事件来命名。花匠决定郁金香的名字,并无官方程序或者规定。

  1939年,当时刚刚一岁的荷兰贝娅特丽克丝女王就拥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郁金香。女王的丈夫和现任荷兰国王都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郁金香。

  在荷兰外交中,郁金香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2009年,已经成为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再次来到荷兰参加国际会议。她还特意以当年的“希拉里·克林顿”郁金香花为背景,拍摄了照片。

  在1977年5月,还是公主的贝娅特丽克丝和丈夫克劳斯公爵访华,赠给时任副总理李先念一朵高达30厘米的银郁金香。如今,这朵郁金香藏于国际友谊博物馆。

  那年10月,贝娅特丽克丝还委托荷兰驻华使馆赠送给我国39个品种共计4箱郁金香种球。外交部将此转交给北京市中山公园栽培,每到春天,中山公园都会举办郁金香节。

  【动物外交】

  尼克松夫人爱熊猫

  代表:“熊猫外交” “宝马外交”

  除了植物,动物也是上佳之选,这些作为外交使者的动物或比较珍稀少见,或拥有特殊寓意,一般起到拉近两国关系的作用。

  国家在进行外交活动时都会利用本国特色,除了植物,动物也是上佳之选,这些作为外交使者的动物或比较珍稀少见,或拥有特殊寓意。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赠送给中国一头北美特色动物麝牛,这头麝牛死后被制成标本保存在自然博物馆。

  作为回礼,周恩来总理送给尼克松一对大熊猫。当年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在宴会上将熊猫牌香烟递给尼克松夫人,然后指着熊猫图案说,“喜欢这个吗?北京动物园送两只大熊猫给美国人民”。尼克松夫人当即惊喜地说:“天啊,大熊猫!总理要送我们大熊猫!”

  当两只大熊猫抵美时,美国民众冒雨前往迎接,它们在华盛顿国家动物园首秀时,动物园前交通阻塞。

  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就开始向外国赠送大熊猫,向前苏联赠送两只熊猫是对外赠送熊猫的开始。直到尼克松访华“带走”两只大熊猫,中国的“熊猫外交”开始扬名世界。上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建交,西方国家纷纷和中国建交。熊猫在全球走红,很多国家相继获赠大熊猫。

  上世纪80年代初,鉴于大熊猫数量急剧减少,中国停止向外国赠送大熊猫。有“熊猫之父”美誉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张和民对新京报记者说:“当年我们不再赠送,一是因为大熊猫数量很少。世界的普遍关注也是一个原因。按照相关规定,大熊猫不能进行商业行为。现在我们是以合作研究的形式,不是搞熊猫对外租借。不是谁钱多,就给谁。”

  在土库曼斯坦,享誉世界的汗血宝马是外交界的“宠儿”。土库曼斯坦曾经向中国赠送过汗血宝马。1992年,当时的土库曼斯坦总统赠送给时任英国首相梅杰一匹汗血宝马,将其运回英国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经商定这匹马先乘火车去莫斯科,然后转运英国。这匹马突然离开熟悉环境,脾气变得很暴躁,经常乱咬乱踢。负责护送这匹马的时任英国驻俄使馆三秘布莱德回忆说,在途中,他们还遭到土匪抢劫,幸好马儿未受伤。

  对于这种类似“熊猫外交”的外交形式,资深外交官曾向新京报记者表示,一般起到的都是拉近关系,改变形象的作用。

  【体育外交】

  为什么是“乒乓外交”?

  代表:“乒乓外交” “棒球外交”

  体育外交也是一种特色外交,不仅有中国的“乒乓外交”,还有美国的“棒球外交”。美国人尼古拉斯·格里芬在新书中披露了中国为什么选择“乒乓外交”。

  体育外交也是特色外交之一,不仅有促成中美破冰的“乒乓外交”,还有传播美国软实力的“棒球外交”。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前驻英大使马振岗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乒乓外交”打通中美关系大门,是特殊条件下的特殊外交方式。

  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开始向中国传达“和解”意图。1971年春,正当双方通过巴基斯坦酝酿美国领导人访华之时,日本名古屋举行第31届世乒赛。毛泽东主席做出决策,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从此,乒乓外交传为佳话。上个月,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访华时也打起乒乓球。美国媒体用“中美再续乒乓外交”做标题。

  回忆起那场改变世界的相遇,庄则栋说,“时至今日,我都忘不了他(科万)脸上孩子气的笑容。”1971年4月5日,在日本名古屋,当美国乒乓球选手科万踏上中国队的大巴时,中国名将庄则栋站起身来,和他握手,并送给他一个小礼物。

  近日,美国作家尼古拉斯·格里芬出版了《乒乓外交:改变世界的比赛之背后秘密》一书。格里芬在书中披露,乒乓外交还有一位不为人知的幕后推手,那就是创立国际乒联的英国人伊沃·蒙塔古,他非常热爱中国,喜欢中国食品。新中国成立后,他认为乒乓球可以帮助中国走向世界。1951年,蒙塔古邀请新中国加入国际乒联,参加世界锦标赛。要知道,同样成绩不错的中国羽毛球协会1981年才加入羽毛球世界联合会。

  中国用国球外交,美国也同样用国球外交。北京时间3月31日,2014年美国职棒大联盟开赛,这标志着“菱形棒球场外交”进入了新的一年。美国驻华大使馆在微博中写道,尽管棒球是美国的国球,但其流行范围不限于美国。因为对棒球喜爱而缔结的关系,显示了体育运动超越文化疆界的能力。美国国务院认识到这种影响力,并借助体育外交来发展新关系,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增进跨文化沟通。

  近期,美国国务院的几个项目均侧重于“棒球外交”。来自美国棒球大联盟的球星赴墨西哥城为当地年轻人辅导棒球。另外美国棒球名人堂球星还去一些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类似活动。

  【庄园外交】

  外交中的“高大上”

  代表:“戴维营外交”

  “庄园外交”在西方国家间较常见,常出现在关系较好的国家之间,或用于特别时刻,这几乎成为美国外交规格最高的一种形式。

  特色外交中最高大上的恐怕就是庄园外交了,“庄园外交”在西方国家间较常见,常出现在关系较好的国家之间,或用于特别时刻。

  去年,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的庄园会晤就是“庄园外交的典范”。外交学院外交系副教授熊炜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在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交往日益紧密。领导人的峰会外交,首脑外交更加频繁。大家对于领导人的外交活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西方国家领导人大多有属于自己的假期。把假期发展成一种远超国事访问的礼遇,从小罗斯福到奥巴马,邀请别国政要休假,闲聊中寻找共识,几乎成为美国外交规格最高的一种形式。

  不仅是美国,和其一衣带水的英国也喜欢用庄园外交宽款待友好国家首脑。2001年的夏天,时任美国总统布什访问英国。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和夫人带着4个孩子,在首相庄园接待了布什夫妇。两个家庭一起喝茶、吃薯条,看足球训练。布莱尔夫妇一边同布什夫妇聊天,一边还要给当时14个月大的儿子喂食。

  2002年10月25日,布什亲自驾驶皮卡车,在自家的克劳福德农场接待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夫人,并为他们举行了西部风味的烤肉午餐。当天,布什穿着西服,但没有打领带,江泽民则身穿夹克。江泽民主席与布什在湖上泛舟1小时,除了翻译没带任何随从。有媒体称,“这是这次中美高峰会晤最重要的1小时”。

  这样的领导人之间的私人会晤很多,成效有时比正式访问还要好。1985年11月,美苏两国领导人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日内瓦湖畔一座别墅内用2小时进行只有翻译员陪伴的会谈。这次会谈被称为“炉边对话”。这是美苏关系紧张对峙长达6年之后,美苏两国元首举行的首次会晤,开启了冷战走向结束的序幕。

  无独有偶,1978年9月,时任美国总统卡特与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在戴维营进行了为期12天的三方庄园密谈。一开始,埃以双方在会谈中发生激烈争执,但最终双方达成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戴维营协议》,由此打开通往中东的和平之门。

  B04-B0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储信艳 实习生 于嘉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