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谢莲)当地时间7月18日下午,美国伊利诺伊州皮奥里亚联邦法院法官詹姆斯·沙迪德宣布,由于陪审团未能就死刑判决达成一致,章莹颖案被告布伦特·克里斯滕森被判处终身监禁,不得假释。此外,克里斯滕森因为向美国联邦调查局撒谎的两项虚假陈述罪而被判10年监禁,罚款75万美元。

 

章莹颖的父亲章荣高在宣判后发表声明,称虽然不同意但是理解陪审团的决定,同时呼吁克里斯滕森无条件说出章莹颖的下落,“如果你的灵魂中还残留有任何人性,请帮助结束我们的煎熬。请让我们带莹颖回家。”

 

自2017年6月9日章莹颖失踪,至今已经769天,犯人克里斯滕森已被定罪判刑,但他始终未曾说出章莹颖的尸体在哪里。据CNN报道,美国联邦检察官约翰·米尔瑟希称他们会继续寻找章莹颖的尸体。

 

解读一:未判死刑的影响因素有什么?

 

在本案中,美国联邦检方、章莹颖的家人一直坚持要求判处克里斯滕森死刑。检方在量刑阶段结案陈词中向陪审团提出了8项应该判处死刑的加重情节,包括章莹颖的死亡是在实施另一项罪行时发生的,被告作案方式非常残忍且有虐待行为,以及被告犯案是有计划、有预谋的等。联邦助理检察官称,“正义必须得到伸张”。

 

但是,在经过两天、超过八小时审议后,由7男5女组成的陪审团未能就死刑判决达成一致。法官沙迪德在声明中称,一些陪审员认为死刑是合适的,但至少有一位陪审员认为死刑并不合适,他们最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美联社则采访一名候补陪审员称,陪审团中10人认为应判死刑,但2人坚持终身监禁。

 

具有纽约州律师执业资格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邓矜婷对新京报记者表示,陪审团最终未就判处克里斯滕森死刑达成一致,很重要的一点可能是辩方的亲情牌、情感攻势起了一定的作用。在量刑庭审阶段,辩方提出了49项减刑因素,将克里斯滕森塑造为一个安静有礼却遭遇母亲酗酒、滥用药物等问题的孩子。另外,他此前没有犯罪记录,自己在犯案时也患有酗酒问题、处于人生低谷,他的父母在庭上痛哭表示无法接受死刑等等,这些都可能会对陪审团的判断产生影响。

 

另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虽然美国联邦法院体系保留了死刑,但伊利诺伊州在2011年就已经废除了死刑,因此在当地人的主流观念中,死刑是过于残酷的一种刑罚。此外,从美国联邦层面而言,据美国死刑信息中心数据,自1988年联邦恢复死刑至2018年,仅有78人被判处死刑,其中只有3人已经执行死刑——最近一次执行死刑还是2003年。邓矜婷认为,这些背景因素预计也对陪审团的判决造成了影响。

 

解读二:检方是否可以上诉?

 

据CNN报道,在判决出炉后,美国联邦检察官约翰·米尔瑟希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称“我们尊重陪审团的决定”,“他(克里斯滕森)后半生都将呆在监狱里,他将在监狱中死去,这是他必须为他那些可怕行为所付出的代价”。

 

邓矜婷表示,美国宪法规定,被告人受“一罪不受两次审理”原则(Double Jeopardy)保护,因此检方不能上诉陪审团对被告有利的量刑判决。在此案中,陪审团在6月24日就已判定克里斯滕森绑架致死罪成立,而这一罪行的量刑只有终身监禁和死刑两种。在法院判处克里斯滕森终身监禁后,检方应该不能再上诉。

 

新京报记者 谢莲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