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裴剑飞)今天(12月8日)上午,首届北京南海子文化论坛在北京大兴举行,这是全国近年来首次专门针对南海子文化的高端学术论坛。邀请多位历史、建筑专家,共同探讨南海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首次展出了国家图书馆珍藏的清晚期《南苑全图》和清同治年间的《凤泉凉水河图》


知名业界专家齐聚大兴 把脉南海子文化


“红桥夹岸柳平分,雉兔年年不掩群……”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笔下的大兴南海子是“五朝皇家猎场,三代皇家苑囿”,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地位特殊。今天上午的论坛上,众多业界知名专家齐聚大兴,把脉南海子文化,共同助力南海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中心主任杨念群发表了《南海子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研究》主旨演讲,他认为,南海子在清代初期拥有很高的政治地位。“清朝是二元理政模式,分为以紫禁城为代表的宫廷理政和以南海子、三山五园、避暑山庄为代表的园林理政,而南海子是清初园林理政模式的起点,见证了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杨念群说。


行宫复制模型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北京南海子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戴逸虽然没有亲临现场,但他用视频发表了学术观点。戴逸认为,南海子是清初期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南海子的文化积淀就是多元文化的结晶,在这里游牧民族跟农耕民族的交往,包括和平的交往或者战争,是中华民族融合历史的重要见证地与线索地。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代皇家园林研究专家王其亨表示,南海子因为建筑留存比较少,导致建筑园林史对其长期缺乏关注,但其具有的重要湿地作用不容忽视。“北京城有两个‘腰肾’,一个在西北郊,一个就是南海子。凉水河、凤河就直接发源于南海子,它是北京水生态、水系统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整个华北地区的交通运输、水利系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王其亨建议,南海子文化建设,也要尊重它历史的生态作用,体现北京永续利用的发展和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清晚期《南苑全图》首次展出


随着首届北京南海子文化论坛的召开,“古苑宸迹”南海子历史文化溯源特展在大兴区开幕。以辽、金、元、明、清历代皇帝在南海子的足迹为线索,以图文结合、微雕展示、VR体验等形式,展示南海子的游幸狩猎、大阅演武、政务活动、生态保障等功能,描绘了南海子的历史变迁。


展览首次展出国家图书馆珍藏的清晚期《南苑全图》和清同治年间的《凤泉凉水河图》,浙江省博物馆珍藏的康熙年间《京杭道里图》。《南苑全图》具象展示了南海子鼎盛时期的地域四至、规模构成,《凤泉凉水河图》形象说明了南海子湿地水系与运河的关系,《京杭道里图》充分说明了历史上南海子与北京城、永定河、运河之间的关系。


《南苑全图》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利用3D复原和VR技术等科技手段,展示了南海子最大的行宫团河行宫、清初期见证民族融合的德寿寺等一大批历史建筑的复原景观;展示了手工制作的德寿寺、旧衙门行宫、南红门行宫等古建的微雕模型,再现了南海子的古苑盛景。


南海子湿地公园二期明年7月将开放


南海子,曾是北京城南最大的湿地。如今,经过系统修复和保护,已成为城市绿肺、百姓乐园。近年来,北京大兴紧抓“城南行动计划”历史机遇,规划建设了总面积为11.65平方公里的北京最大湿地公园, 一期已建成投入使用,二期将于2019年7月建成开放,重现了碧水环绕、绿荫环抱、芳草萋萋的优美景观,为南海子历史文化传承传播构建了良好的具象空间。


同时,大兴区加强文物修复和保护,团河行宫、德寿寺得到修复,昆仑石、宁佑庙碑、南红门行宫等历史遗迹遗址得到妥善保护,南海子麋鹿得到保护繁衍,成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中国样本。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协作记者 吴江  编辑 戴轩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