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发布的《北京人口蓝皮书: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8)》,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职住平衡”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

 

蓝皮书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北京市委党校、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等多名专家撰写完成。

 

报告指出,北京城市副中心面临职住失衡问题,截至2017年底,4个街道中有3个居住人口大于就业人口,处于职住不平衡状态,由此带来巨大的通勤压力。

 

通州70%通勤流向的通勤距离平均为18.1千米,70%通勤流向的通勤时间达到45分钟。已达到通常认为的通勤忍耐范围经验值30~45分钟的最高值。

 

通州人口超150万,职住严重失衡


蓝皮书显示,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70.7万人,通州区常住人口达到150.8万人。

 

北京被认为是中国在高峰时段最拥挤的城市之一。而通州又是居住单位远远超过就业岗位,即职住严重失衡的区域。

 

数据显示,2014年时,通州全域人口约135.6万人,而就业岗位仅40.3万个。

 

按照国际标准,假定每个家庭只有一人工作,在给定地域范围内,就业岗位数量与居住在此家庭数量之比(职住平衡指数,缩写为JHR)为0.8~1.2即是平衡 的,大于1.2表示就业岗位数量比在业居住人口数量多,就业岗位富余;小于0.8表示在业居住人口数量较多,就业岗位不足。

 

蓝皮书统计显示,2018年,通州区的4个街道中有3个职住平衡指数小于0.8,居住人口大于就业人口,处于职住不平衡状态,只有北苑街道处于职住平衡状态。而乡镇中有3个职住平衡指数处于合理区间,占到乡镇总数的45%,远高于街道25%的比例。


2003年12月27日,北京地铁八通线正式全线通车运营。列车驶过珠江绿洲楼群,八通线的开通带动北京东部沿线楼盘升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7成通勤流向的通勤时间达45分钟

 

蓝皮书显示,通州区居住通勤和就业通勤呈现“双向错位”现象。

 

根据平均通勤距离统计,北京城市主中心和副中心之间的通勤时间及距离都是最长的,表明主中心与副中心之间的职住匹配状况最差。也就是说,有大量在通州居住的人口要到北京城市主中心就业,或者有大量在主中心居住的人口在通州就业。

 

从流动的时间段分析,早上流出和晚上流入城市副中心的人口最多,因此,大量在通州副中心居住的人口到北京城市主中心就业是当前通勤流向的总趋势。同时也说明,通州居民本地就业比重较低,外出就业比重高,使得双向通勤率高。

 

从表上可以看出,“主中心—副中心”与“副中心-副中心”之间的通勤流向,占了通州区通勤数量的70%,是通州区通勤的绝对主体。此两项通勤距离合计只有 36.15公里,总通勤时间却达到了90分钟,每公里通勤时间达到2.5分钟。图片来源:《北京人口蓝皮书: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8)》


根据数据分析,通州70%通勤流向的通勤距离平均为18.1千米,70%通勤流向的通勤时间达到45分钟。目前国内外对于合理通勤距离和时间没有统一标准,英国皇家城镇规划司的研究报告(2006年)曾指出,10千米以内的通勤距离被认为是可持续的通勤距离。由此可见,通州区70%通勤流向的平均通勤距离,远远超出了合理的范围。

 

参考国内研究成果,与成都(31分钟)、南京(37分钟)、武汉(25.9分钟)等城市相比,通州区70%通勤流向所需通勤时间较长,已达到通常认为的通勤忍耐范围经验值30~45分钟的最高值了。


总体上来说,目前通州区通勤距离和时间处于极度不合理范围。


2014年4月14日,北京,晚9时地铁八通线四惠站地铁屏蔽门开始试运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何解决通州“职住分离”现象?

提供与居住人群匹配的就业岗位,完善与支付能力匹配的住房供应

 

蓝皮书指出,通州副中心就业、居住空间的错位,造成严重的职住分离现象,应充分认识居住、就业空间均衡发展对促进交通减量、缩短通勤距离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解决交通矛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就业空间优化方面,要消除就业障碍,提供与居住人群匹配的就业岗位。通州目前已进入新的“退二优三”的产业改造过程,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办公和商务休闲娱乐中心,规划由功能单一的新城转变为功能复合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这是推进职住均衡、优化就业空间的极好机会。

 

居住空间优化方面,要建立与就业人群匹配的住房供应体系,防止出现“二次职住分离”。住房供应完全推向市场后,造成住房供应与中低收入就业岗位结构严重错位,高房价完全超出了就业人群的支付能力,形成居住障碍,这是职住分离严重的主要原因。因此,北京城市副中心应建设并完善与就业人群住房支付能力相匹配的住房供应,使其就近居住。为此,应在通州区尽快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提供多元化的住房类型。

 

同时,还要实现通勤交通优化,完善绿色交通系统,提高公交通勤分担率,引导居民近距离出行采用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远距离出行使用公共交通的绿色交通模式。


新京报记者 倪伟 编辑 吴娇颖 校对 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