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方怡君)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发生爆炸。根据北京消防官方消息,北京交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系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科研实验期间,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参与实验的3名学生死亡。


一时间,“垃圾渗滤液”成为热词。实际上, 垃圾渗滤液处理实验在高校中很常见。多位大学教授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垃圾渗滤液实验在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均有涉及。


垃圾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高达77种,直排会严重污染环境。虽然,已有相应的处理技术落地,但成本较高,难以被广泛应用。曾从事相关研究的天津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教授季民告诉新京报记者,近年来,学界、业界都在寻求突破,寻找更加高效、低成本的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


多校研究“渗滤液”

寻求“高效低价”处理技术


据了解,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在填埋过程中,由于压实、发酵等物理、生物、化学作用,以及降水和其他外部来水的渗流,而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主要通过填埋进行处理,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我国城市垃圾产生量已经大于两亿吨,这也导致了较大体量的垃圾渗滤液随之产生。


“一立方米的渗滤液比城市废水的污染程度要高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季民介绍。垃圾渗滤液的危害性主要源自其高浓度的COD、氨氮,如果未经处理排放,或未达标排放,会严重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和周围的土壤,甚至直接污染大气。 


虽然,多个渗滤液“防治技术”文件,明确了渗滤液的处理办法,但现有的处理技术仍面临成本较高等现实问题。


季民举例,渗滤液的大多数时候需要组合工艺,成本较高。一般来说,处理要达到40-50块钱一吨。


基于此,寻找高效、低成本,能得以广泛推行的处理技术一直是各界普遍研究的方向。这也让如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探索垃圾渗滤液处理的问题。


记者通过知网检索发现,近三年,关于垃圾渗滤液的研究论文多达1233篇,其中,2018年发表的相关论文有358篇。而发表过相关论文的院校有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等多所。


多位大学教授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垃圾渗滤液实验在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均有涉及,硕士、博士阶段的研究相对集中。


渗滤液实验不属于危险性实验


垃圾渗滤液是否会引发爆炸?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李金惠介绍,垃圾渗滤液本身是高浓度有机物,含有氨氮、重金属离子等,通过厌氧处理会产生沼气,在封闭的环境中不断积累达到极限燃爆浓度时,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


据了解,垃圾渗滤液实验主要是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检测和处理,属于环境工程专用技术研发实验。


但相比于工厂作业,做实验研究时使用的材料较少,产生的沼气也较少。某高校吴老师表示,这类实验研究并不属于危险实验,只要及时将气体排出室外,不会出现太大问题。


针对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爆炸原因,官方表示正在进行调查。


实际上,实验室的爆炸气体来源比较多。李金惠建议,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若产生或使用可燃性或爆炸性气体,应远离明火,若产生有毒气体,应在通风橱或通风好的情况下进行。


吴老师以渗滤液实验为例,除了学生要规范实验操作外,在实验前应进行风险预估,然后采取预防措施,比如,储存渗滤液的房间用换气扇强制通风等。


新京报记者 方怡君  实习生 任欢欣 编辑 郭圆宇 校对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