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演讲是知识界的盛会?


 

2018年的最后一次推送,papi酱一改往日的轻松搞笑,来了一期沉重的话题:我发现自己不再年轻了。

 

papi酱这些年走来,有点越来越成熟的感觉,但似乎还是不如那个曾经“炒作”自己又撤资的罗胖“成功”。不信,你看今年的跨年演唱会,哦不,是“跨年演讲”,台下依旧熙熙攘攘,“高朋矮友”满座。

 

据说,这是知识界的盛会,一年一度。

 

演讲刚一结束,就有人划重点,有人整理出了金句,甚至还有人煞费苦心搞出了“精华版,1000字看完7大主题”。

 

“多少字/多少小时看完/读懂某某”,这可能是知识网红罗振宇们最擅长的句式,如今,他们也成了被总结的对象。

 

礼尚往来,利,也尚往来。

 

不过,至少从2017年开始,很多人开始质疑罗振宇知识变现的模式和内容。去年的跨年演讲,罗振宇抛出“6种焦虑、6个答案、6个脑洞”后,就有不少人表示,“听完更焦虑了。”

 

今年,罗振宇抛出了“小趋势”的概念,还提供了方法论:“用感知等待捕捉小趋势信号。小趋势不可追,只能靠感知。”


▲罗振宇在这次跨年演讲上提出“小趋势”概念,很厉害的样子。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这让我想起了王阳明当年静坐“格竹子”的场景。王阳明后来的确很成功,只是他的成功恰恰是打破了既往精神导师朱熹的权威,否定了“格物致知”。

 

周鸿祎在朋友圈评价道,“为什么现在过新年气氛(都有)那么凝重的历史沧桑感,为什么很多人试图充当上帝或者先知,言之凿凿预知未来,给我们这些迷途羔羊指出方向,似乎这样才会降低面临不可预知的未来时候产生的巨大焦虑和惶惑。”

 

有人说得更狠,这是思想界的春晚,这是精神界的权健。

 

的确,当下不少人都手握两样“大保健”,一个物质的,一个精神的,前者附体于药物和保健品,后者附体于知识和欲望。你的欲望,很多时候,也成功地满足了别人的商业欲望。

 

讲演者不是慈善家,而是商人


 

从跨年演唱会到跨年演讲,我们不是在将娱乐知识化,而是在将知识娱乐化。

 

再细一点,是将焦虑量产化,鸡汤商品化。围绕着焦虑,一条产业链已经铺开:制造焦虑——传播焦虑——研制鸡汤——售卖鸡汤——制造新焦虑……研制新鸡汤……

 

这彷佛是一场病毒和疫苗间的博弈。只是病毒从何而来,疫苗功效如何,很多人在茫然中盲目追寻、信奉、支付。

 

一个最诡异、最露骨的场景是,既然有那么多的机遇、风口、趋势,为什么导师们自己不上,却要把机会让给你,还要传授给你所谓的知识和方向?

 

所以,我们要清醒:他们不是慈善家,而是商人。

 

在一切皆能做成生意的时代,知识也轻易成了商品。

 


只是,和其他一般商品不同的是,这个包装过后的商品永远是二手的,其营养甚至副作用,乃至保健作用,都要打折或者打问号。

 

鸡汤好喝,不可贪杯,更别忘了鸡汤也要付费,甚至有时候,它还需要你付出代价。因为有些鸡汤,不是带你走出迷茫,而是带你陷入更深的迷茫,方便下一季的收割。

 

获取知识从来没有什么公式和标准答案


 

从早些年开始,进一家书店,最C位的区域,一般都是充斥着“营销”“创业”“天才”等字眼的成功学,经历过一波泛滥后,我们“成功”地迎来了“(导师+受众)X成功学”的宣教模式。

 

而在这个模式下,我们往往看到的答案是“导师成功”,而不是“受众成功”,更不是“所有人成功”。

 

你看,上面这一波论断,采用的模式或者公式,是不是就很像某些人?

 

其实,哪来的什么公式和标准答案,更没有什么统一的、固定的模板。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答案。你想读什么书,需要什么书,自己去找、去翻、去沉浸就好了。适合你的、你需要的,就是你自己的答案。

 

信谁都不能得永生。

 

如果一条道跟着所谓的导师走到黑,那你将不再是你自己,而是千篇一律的同质受众,甚至,仅仅成了导师的客户而已。


□ 与归(媒体人)

 

编辑 王言虎     校对 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