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黄哲程)今天(1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18年度重大科研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公布了2018年度24项重大科研成果。


在本次公布的重要数据与文献研究数字化平台建设成果中,《1.5至6岁普通话儿童发音测试(北京地区)》根据北京地区4000多名一岁半至六岁半普通话儿童看图说词的语音数据,制定了线下、在线测试和纸版测试工具书。该测试可以评估儿童的发音,也可以初步筛查出有潜在语音障碍的儿童。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爱军介绍,中国目前0-6岁幼儿约有1.8亿,每年新出生人口约2000万。根据2006年中国残疾人口抽样调查,存在听力损失的新生儿每年增加2.3万人,“对这些儿童需要进行发音评估,从而进行针对性矫治。”

 

李爱军说,项目建立的儿童发音数据库目前是国内外规模最大的标准数据库,“从临床应用来说,这些数据是正常儿童发音发展的重要参数指标,可以使儿童的发音发展按发展阶段定期检查,还可以为特殊儿童言语康复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并对康复结果进行评估。”

 

此外,发布会上还公布了6项传统文化与人文基础学科研究成果。其中,《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书籍共计90卷,整理了1985 年12月至1987年5月在汉长安城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骨签资料,出土的骨签共计64305件,其中刻字骨签57644件。


《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中记载的骨签照片。摄影/新京报记者 黄哲程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介绍,骨签以动物骨骼制作而成,主要是牛骨,骨签形制基本相同,大小相近。骨签的文字内容大体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兵器名称、代号及数量类骨签,有“射”“乘”“御”等文字开头的骨签;第二种刻有年代、工官或官署名称、各级官吏或工匠的名字。“这种骨签一般有二至四行字,字数少的十余字,多的三四十字。”刘庆柱说。 

 

据悉,该项目整理的6万多件骨签是目前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具有保存、备查、使用功能的国家级“档案”,收藏这些骨签的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好的国家级档案建筑遗址。


《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中记载的骨签照片。摄影/新京报记者 黄哲程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介绍,2018年中国社科院学者共完成400多部专著,近5000篇论文,200多部研究报告集和论文集等。“这是2018年中国社科院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蔡昉说。

 

新京报记者 黄哲程 编辑 于音 校对 陆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