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获得奥斯卡奖之前几个月,《包宝宝》已经随《超人总动员2》在各院线播放,获得的评论褒贬不一。差评主要集中在暗黑、诡异,直接指向包妈妈吃掉包宝宝一幕。最后包妈妈的儿子回家来看她,有些网友认为就是“常回家看看”的主旋律,毫无新意。

 

实际上,《包宝宝》是一部充满心理象征意义的动画短片,把华人社会里隐形的亲子关系问题以具象的形式反映出来。对于普遍缺乏心理学教育的国人而言,有些象征比较隐晦,一时难以看懂,于是我们习惯用旧有的语言体系去解释新的内容。比较突出的是包妈妈吃掉包宝宝的桥段,有人说暗黑、诡异,有人说是溺爱。其实它在心理学上象征着吞噬,母亲吞噬了儿子的自我,在心理学意义上儿子丧失了活力,真实的自我消失。


包宝宝和妈妈。图源网络

 

吞噬的主题从包宝宝诞生开始已经出现,包妈妈买东西,包宝宝跑出视线,妈妈赶紧把他捉回来。假如说这里只是稍显为人母的焦虑,那么包宝宝顶了一下足球,脑袋瘪了,妈妈赶紧铲球救回,就有过度担心、过度保护的嫌疑。人类是在试错中成长,孩子是在摔跤中长大,过度保护使孩子丧失了探索世界的机会,会阻碍子女健康成长。

 

在探讨吃掉包宝宝是什么意思时,有人认为是母亲没有边界。母亲的确自我边界不清晰,她过度侵入孩子的生活,孩子打电话时她要听,不尊重隐私权。儿子长大了,结婚离家她不允许,这是一种病态的共生关系。母亲没有边界是产生吞噬行为的起因,但是吃掉包宝宝是指吞噬他人的自我,不是象征自我边界模糊。

 

细心的观众已经观察到包爸爸似乎什么都不做,于是提出疑问:难道本片是在批判丧偶式育儿?问得好,正是由于包爸爸在家庭中的失位、缺席,才导致包妈妈把整个身心放在了包宝宝身上,倾注了过度的焦虑。准确地说,是由于夫妻关系失调导致家庭重心失衡造成的。


父亲在照片里出现,整个剧情中戏份不多。图源网络

 

正常家庭是夫妻关系第一,亲子关系第二,国人以孩子为家庭重心是家庭关系普遍失衡的真实写照。短片中反映出母亲缺少自己的生活,她以孩子的生活为自己的生活,这就容易造成不允许子女有自我,子女很难活出自己本来应该成为的样子。导演对于这个问题没有特别关注,有可能因为与母亲的爱与恨更强烈和直接,导致她对原生家庭里父亲失位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包妈妈的儿子最后回家来看望母亲,是与母亲和解。母与子并排坐着吃东西,儿子向母亲学习包包子(向母亲认同),都是在沟通与连接。“常回家看看”里的母亲形象往往是可怜的、被遗弃的,在无尽等待子女回来,与回家看看的形式化和表面化相比,和解要深刻得多,有感情流动的质变发生。

 

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老大靠边闪》里,黑老大看了两回精神分析师,调侃他说:嘿,我懂了你们那一套了,看吧,我提到你父亲你生气了,说明你跟你父亲的关系有问题。他说的原理差不多如此,如果有人提出我们家庭关系里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我们感到出离愤怒,认为被抹黑了,很有可能我们的家庭关系就有需要内省的地方。本片导演主要是展示亲子关系里子女的正常成长需求与父母的病态心理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和解,有些观众感觉被短片深深冒犯了,那么,这正是一次内省亲子关系和自我成长的机会。

 

□翠红(影评人)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