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边的一面墙上贴着各类招工广告。图/视觉中国

春节后,东南沿海地区又现招工难。此前有报道称,有的制造业工厂月薪过万也招不到一线工人,但这一说法遭到现场求职者反驳。

有务工人员反映,这是老板招工的“套路”:先许诺高薪把人招进来,在旺季的时候确实能挣一万多,但是到了淡季就把人开除;除此之外,一线工人工作强度大,每天工作长达15个小时,中间的休息时间只有一二十分钟。

我想,务工人员的话,可能更接近当前真实的用工现状:“月薪过万”可能确实存在,但只是个案或并非常态,工作强度大且不稳定,却是一些传统制造业用工的普遍现象,也是这一职业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原因之一。

在东南沿海地区,近年来出现“招工难”和“求职难”并存的现象,说明这是一种结构性用工荒。今年的情况则更加特殊,一方面受到内外经济形势影响,部分企业订单不足,很多工厂年前提前放假,节后推迟开工;另一方面,一些有订单的企业,却招不到急需的一线熟练工人。

相关调研表明,目前不缺订单的制造企业,适应形势变化的能力属于比较强的,虽然规模体量不大,但也在尝试通过电商、个性化定制等努力实现“转型升级”,解决最受困扰的销路和库存问题。

生产和销售在“转型升级”,可在用工思维和用工模式上,仍停留在比较初级、粗陋的阶段,这是造成结构性用工荒的重要原因。

据部分企业主反映,在这些制造业企业,尤其是服装加工厂,一线熟练工人平均工资并不低,但多数是四五十岁的老工人,很多是夫妻同在一个工厂,基本见不到年轻人。因为培养一个熟练工和技术工,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工厂的工作缺乏上升空间和稳定预期,也阻碍了年轻人进入。

这些老工人都是第一二代农民工,根还在村镇,会随着年龄增大而退出,或者跟随产业转移的步伐,选择就近就业。

这说明,随着第一二代进城务工者劳动红利期的结束,90后、00后成为劳动市场主力,制造业用工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一些企业并没有跟上这种变化,试图用游击队式招工的“旧瓶”装上90后、00后的“新酒”。

当前社会更加多元,就业途径也在增加,年轻人可以去开网店、做网红、搞直播,一些传统制造业岗位对年轻人的吸引力确实在下降。但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和就业需求,又不可能放弃制造业。

如一位企业家所说,不是制造业不行,而是落后的制造业不行。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必须有源源不断的年轻人加入。

这就要求企业和用工单位必须改变原有的用工思维,像重视技术和销路一样,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真正把一线工人作为企业的核心财富和竞争力,为他们建立起正规的用工和社保手续,给他们以稳定的预期和上升空间。

至少,不能再靠马路游击队的招工模式,更不能靠旺季高薪、淡季解聘的“套路”招人。

□丁远郭(媒体人)    

编辑 孟然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