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王佳琳)昨日,徐悲鸿中学初中部里,英国和中国的学生共同上了一节科学课。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堂课上有3名老师站在讲台前,并使用3种语言授课。一种是英语,一种是汉语,还有一种是手语。

 为全聋学生配手语老师

 这是该校中英基础教育合作学习实验研究项目的一次交流活动,两国学生的交流从以往的校园参观,首次进入到真实的课堂。这节科学课的内容是关于降落伞的实验,课堂设置的问题是:降落伞的大小尺寸对降落速度有影响吗?

 英国来访的10名学生中,有一名是全聋学生。为了让这名学生能和其他健全学生一样上课,课堂上专门安排了一名手语老师,与科学课老师同步“讲述”课堂内容。这样的课堂对中国的学生和老师都是一个震撼,“对残疾学生真正的爱护和关爱是什么?是让他们平等地融入社会。”一名老师说。

 两国学生感受多元文化

 据北京市教科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中英基础教育合作学习实验研究项目目前已在全市拥有了51所项目校,徐悲鸿中学初中部作为项目校之一,与英国曼彻斯特莱文殊女子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校长张琳称,此前两校在地理、美术、生物、音乐等课程上都有合作研究。中英合作项目中,学校通过设置问卷等方式,了解两国学生不同的生活状态及他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如大家对假期和旅游的不同感受和态度,使两国学生对彼此国家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学生互访中的课程交流,将两国学校的交流推向深入,“我们希望真实的课堂能给教师带来更强烈的震撼,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打开一种思路。”张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