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情况

  来自市市政市容委的消息,北京将在600个小区中推广专业环卫工人进小区分类收垃圾,区县环卫中心将在居民楼下直接收垃圾。

  据市市政市容委副主任陈玲介绍,北京试点的600个小区垃圾分类目前取得阶段性成果,80个小区实现垃圾分类“链条化”,也就是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由专门的垃圾桶盛放,由专门的运输车分别运送到餐厨垃圾处理站、可回收垃圾处理场和填埋场。

  由于部分试点小区由专业环卫工人进入小区分类收垃圾,产生了较好的垃圾分类效果,北京将在600个试点小区推广该方案,为各区环卫中心配备车辆和其他物资等,支持各区环卫中心将“触角”延伸到居民楼下。陈玲表示,从一些试点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看,一些个体和物业公司自己的保洁员,无法适应垃圾分类的要求,因此将用专业环卫部门的人力物力,在试点小区做好垃圾分类。

  ■ 探访

  垃圾分类扔 村民获奖励

  每天早晨8时,房山区河北镇磁家务村的垃圾分类收集车开进村里回收村民的垃圾。“厨余垃圾,还是灰土?”回收人员问。“厨余垃圾。”村民提着装有厨余垃圾的桶交给了保洁员,收到了一张一角钱大小的红色垃圾分类奖励兑换券,每张兑换券能换4毛钱。

  据介绍,从2008年开始,为鼓励村民参与垃圾分类,河北镇选择了一些村子进行试点,对垃圾分类投放的村民实施精神和物质奖励。一个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三口之家,每年分类倒垃圾就能增收160元。村里根据农村特点,把垃圾分成了5类:灰土、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村镇自筹资金购置了分类垃圾车,能堆肥的就地堆肥,然后施撒到农田中;灰土被用来填坑垫道;有害垃圾被运到专门处理厂处理。实施垃圾分类后,全镇垃圾从过去的每年2200吨减少到了700余吨,减量效果明显。本报记者 杜丁

  ■ 专家观点

  “垃圾分类北京缺乏管理”

  垃圾处理专家赵章元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马德里处理垃圾的思路和模式是正确的,值得北京乃至全国借鉴。但问题是,以北京为例,目前欠缺的不是垃圾处理的技术,而是对垃圾分类和处理方式的管理。

  赵章元说,北京有很强的垃圾处理能力,但行动并不到位。比如马德里当地政府能够定期到市民家中收集垃圾,北京还做不到,“其实难度不大,只是管理上很消极。”他说,有效地对垃圾再利用,合理分类是源头,市民的觉悟并不低,关键在于有效的引导。

  赵章元强调,垃圾处理方式上北京也有欠缺。与垃圾处理生成沼气发电不同,北京一直采取焚烧垃圾发电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无法对垃圾充分再利用,还产生大量有毒气体,“东京等城市都是处理垃圾生成沼气后发电。”

  他说,这就需要有制度强制执行,统一垃圾处理的方式,让垃圾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必要的时候甚至应该通过立法来规范这一工作。

  本报记者 贾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