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昨天起,北京市政协邀请市民对十届一次会议到十一届二次会议期间涌现的30件针对性强、办理效果好的优秀提案进行投票,最终将选出10件“最具影响力提案”。此前的优秀提案评选关注的是提案本身,“最具影响力提案”则把提案办理结果作为重要的考量标准。市政协从过去7年的近万件提案中精选出30件选题重大、成效显著、影响力大的提案,邀请市民投票,最终将选定10件“最具影响力提案”。

  从此次入围的30件政协提案来看,大多确为切中时弊、且获得政府部门重视的优秀之作,它们的“影响力”看来并非虚言。不过,仔细分析也会发现,这些提案的“影响力”往往来得很不容易。

  如,一些提案的最终落实,需要得到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或需要重点督办,甚至要通过市政协常委会通过相关建议案;又如,一些提案意见从提出到实现往往要经过数年,典型的就是《关于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确保学生上下学安全的提案》,该提案早在2006年就提交相关部门,但直到今年才得以执行,而且若不是今年校园血案频发,它何时获得执行恐怕还是未知数;再如,一些提案被认为成效显著,不过这些效果与提案所要求的,仍然有相当差距,以《关于加快首都“城中村”改造步伐的提案》为例,提案不仅建议加快“城中村”改造,还提出推动村民社保与城区对接,结果前者是实现了,后者仍停留在纸面。

  从此次“最具影响力提案”的评选,我们感受到政协参政议政水平的稳步提升,然而,一向被舆论所诟病的政协提案的“办成率”问题,依然未见根本改观。

  30件政协提案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并得到了承办的政府部门认可,但它们的影响力与执行力尚且如此,那么,其他未被政协领导层关注,未获得重点督办的普通优质提案的命运又会如何,不难想象。这不仅是北京一地的问题,去年央视曾报道,全国政协的提案办复率虽然达到99%以上,但其中将近七成只有一纸答复,这些提案最终被相关部门采纳并办理完成的只占20%。

  当然得承认,政协提案并非百分之百优秀,个个都具备决策参考价值,一些滥竽充数之作,甚至“雷人提案”也会掺杂其中。但总体而言,政协提案的议政质量还是值得信赖的,因为政协委员多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其中专家学者云集,敢于直言者众,所以,他们的知识与见解理应成为重要的决策参考,可以断言,7年来北京政协能称得上“优质”的、理应获得“影响力”的提案,要远远多于目前这30件。现在,一些政府部门动辄就以“征民意”的方式开门纳谏,岂不知,在政协提案中,有着太多的民间智慧等待政府去“淘金”,它们或许不是来自最基层的民意,但往往有着深厚的民意基础,更有着专业的判断。所以,更值得政府重视。

  一份政协提案只要它有价值,得民心,那它就理应获得“影响力”,写入政府的决策,这当是政治协商的应有之义。而现在看来,离这一目标还有差距。而要让政协提案从高“办复率”走向高“办成率”,获得真正的“影响力”,既需要政协的努力———如不妨通过提案公开,网络投票的方式,让民意与提案相呼应,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也需政府对提案办理制度进行改革,如对于有操作价值,深得民心的提案,倘若政府部门虚以应付,拖而不办,那么应有相应的问责机制,追究相关官员的责任。如此,才能建立起“良币驱逐劣币”的政协议政机制,让优秀提案得以造福于民。

  相关报道见昨日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