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点

  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新一轮较大面积的“柴油荒”已形成:目前中国南部已有2000多家民营加油站因缺油而停业,在浙江、江苏、湖南等地,不少加油站实行限量加油。(11月7日《东莞时报》)

  像这样大面积的“柴油荒”,公众其实并不陌生。虽然发改委最近刚提高成品油价格,但在国际原油价格依旧高企的形势下,民营加油站从正规渠道根本拿不到货,国营加油站也因为价格原因而有意惜售———“油荒”作为垄断巨头一种“逼宫”涨价的把戏,几已成为国际原油价格高涨时的惯例,此番大概也不会例外。

  与前几次“油荒”不同的是,很多地方为完成节能减排目标而突击式“限电冲刺”,迫使企业买柴油自行发电。“限电冲刺”,这一典型的政绩工程思维,虽侵犯了企业权益,却只受到口头批评,始终不见真正问责动作;与完不成节能减排任务就要“追究主要领导责任”相比,这无异于是对地方限电造假的一种纵容。

  供应人为地“被不足”,需求又人为地“被旺盛”,于是,“柴油荒”就这样人为地“被制造”。某种意义上,本次“柴油荒”甚至可以说,是垄断巨头与地方政府的“合谋”。

  在供应“被不足”的方面,垄断企业就像被惯坏的孩子,社会公众就像被遗弃的孤儿,几乎每次“逼宫”最后都是以石油双雄的完胜来收场。享受各种“政策性优惠”乃至“政策性暴利”的石油垄断企业,难道就是这样来“确保国计民生”的吗?当公共利益一再成为“人质”,谁来为“柴油荒”强加于企业与个人的损失埋单?

  在需求“被旺盛”的方面,谁都看出柴油发电污染更大,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现在的问题是,面对地方政府明目张胆的政绩造假行为,在口头上的“绝不允许”之外,是否会有与之匹配的问责动作?否则,光打雷不下雨的“批评”,对企业而言将是“被苛政”的默许。

  无论如何,在事关“国计民生”的成品油短缺问题上,有关部门不应对这样的人造油荒熟视无睹,而是给公众一个说法:谁是“柴油荒”的幕后制造者?会不会有一个问责追究的动作,还是任由公众利益被一再劫持?

  □舒圣祥(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