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1858~1927)

  原名祖治,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今广东广州)人,近代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清光绪年间进士,曾任工部主事。他先后7次上书,请求变法图强。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发起保皇会,主张君主立宪。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 那一年

  1911年6月7日,54岁的康有为,由新加坡经香港来到了日本,与分别8年的门生梁启超重逢在日本须磨,并邂逅了第四位夫人———日籍佣人鹤子。度过了一段闲适的寓公生活后,辛亥革命爆发,他接连写了十篇救亡论,后来,又发表了“共和政体论”,分析中国不适合美国式的共和政体,而只适合“虚君共和”的立宪政体。康有为的呼声,并未能阻止革命的滚滚潮流。辛亥后,他致力于创立孔教,认为中国文化流传五千年之所以不夭折,是因为有孔教的缘故。他自称大清忠臣,一直将辫子留待至张勋复辟的1917年。在参加了仅12天的张勋复辟闹剧后,他的君主立宪梦终至结束。

    1911年春天,18岁的毛泽东将他所描绘的未来中国政治蓝图,贴在湖南长沙一所学校的墙上:“孙中山成为新中国的总统,康有为担任首相,梁启超是外交部长。”

  不过,康有为可能并不领情,还会骂他大逆不道。他和梁启超都认为“君主立宪制”最适合当时的中国,他希望中国维持“土木偶”式的“虚君”,“虚君”没有权力,不需要有才能,就像庙中一尊神,起到精神偶像的作用——康有为认为只有清朝宣统皇帝和孔子后裔衍圣公能荣任此位。

  商业领袖康有为

  康有为的保皇思想由来已久,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流亡海外, 1899年7月,他就在加拿大成立了“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又称“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后来拥有会员百万多名。康有为身在他国,政治报复无从实现,却挖掘了自己的商业才干。不幸的是,1911年,国内革命风起云涌的时候,康有为领导下的商业成功,却也在海外引发了一场惨案。

  1902年的冬天,康有为旅行到英属哥伦比亚省维克多利亚城,决定成立一个面向全球投资的商业公司,然后再以投资获取的利润从事保皇党事业。为筹集公司的启动资金,康有为亲自到世界各地华人聚居的地方游说。

  4年之后,康有为到了墨西哥的工业重镇托雷翁城,托雷翁城附近有墨西哥最大的棉花产地,并且逐步建起大型冶炼场、机器制造厂,经济快速地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的房地产业。

  独具慧眼的康有为,用自己的钱在当地进行了房地产投资,转手之间,净赚10多万银元,约合今天美金100万元。

  康有为个人的投资成功,鼓舞了“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实行进一步的作为。当年秋天,“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在托雷翁城成立了“华墨商业银行”。1907年,康有为亲自安排了银行的行长、房地产销售经理等核心管理层成员。

  墨西哥各地的华商都将钱放到这个银行,通过它进行房地产投资,跟今天是一模一样。华墨商业银行1907年还在托雷翁东城建造了一条长达8英里的有轨电车线路。

  中国人的商业成功引发了当地墨西哥人的不满。1911年5月5日,一位名叫赫苏斯·弗朗里斯的墨西哥人在街头发表演讲,指责华人不仅抢了墨西哥人的饭碗和女人,还把他们在墨西哥赚的钱寄回了中国。

  5月13日凌晨,4500人组成的反政府武装军队包围了托雷翁城,守城的军队却只有800人,很快便失守。他们涌入华人商铺区,大肆洗劫并追杀中国人。华墨商业银行更是憎恨的焦点,大屠杀在那里达到高潮。据说303名华人在暴乱中丧生。

  可惜,当时的中国政府忙于内政加上“弱国无外交”,事情最终不了了之。

  东方情圣康有为

  康有为躲过了那场浩劫,当年6月,应梁启超的邀请,康有为携夫人何旃理从新加坡经香港探母后移居日本,与梁启超一家合住在须磨的双涛园。

  何旃理是康有为的第三夫人。1907年,49岁的康有为到美国西部去演讲,台下一位17岁的华侨女孩何旃理迷恋上了他。何旃理不仅通晓四国文字,且能歌善舞,她不顾父母反对,嫁给了康有为。

  康有为、梁启超师徒阔别八年重逢,悲喜交集,康赋诗一首:大浸稽天痛溺沦,惟吾与汝拯生民。身经百亿万千劫,我是东西南北人。黯黯春明有余梦,滔滔海立尽成尘。团沙易感伤身世,十四年来几转轮。

  又赋诗一首书写与梁启超比邻而居之乐:海外逋亡十四年,又来须磨结三椽。纸窗板屋生虚白,夕霭朝晖览万千。松罅旧亭立前后,丘中曲径得回旋。小楼坐大吾知足,吞吐东溟占碧天。

  不过,好日子没过多久,麻烦就来了。梁启超的妻子李蕙仙当时已经42岁,何旃理才21岁,岁数相差一倍,但从师徒关系来理论,李蕙仙却要认何旃理为师母。李蕙仙出生名门,且是清末著名维新派大臣李端棻之堂妹,自视甚高,何旃理则年轻气盛,两位女人经常闹矛盾,弄得两家都不愉快,康不得不另觅去处。

  康有为搬出双涛园后,辗转迁居至一处临湖的宅子长懒园,是一个横跨四座桥以池为中心的庭院,康有为“得此仰挽山海,饱饫烟霞,足以遗世忘忧也”。康有为与何旃理及两岁幼子同凝,一位翻译兼秘书,两个从香港带来的厨师及老妈,加上一位16岁的日籍佣人鹤子小姐一起生活。鹤子帮忙打扫卫生,跑跑腿。后来,她成为康有为的第四位夫人。

  康有为一生颠沛流离,却也是一位女人缘甚好的多情之人。他在《大同书》中就表明了自己的自由婚姻观:“太平大同之世,凡有色欲交合之事,两欢则相合,两憎则相离……”不过,他最为人诟病的是,他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自己却妻妾成群,先后娶了六房夫人。

  忠君之臣康有为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身在日本的康有为感到“革命大势,若卷潮倒河不可遏止, 而列强环伺,危机四伏”,康有为不禁惴惴恐栗。他写了10篇“救亡论”,寄到上海,却没有人敢刊登。

  以“维新变法”而闻名的他,居然还发电报给大清的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说他坚决憎恨辛亥革命,发誓要终生忠于大清,还要“铲除孙文等乱臣贼子奸党蟊贼”。

  11月3日,晚清政府宣布《宪法信条十九条》,形式上被迫缩小了皇帝的权力,相对扩大了议会和总理的权力,但仍强调皇权至上。海内外的华人大多倾向于建立“共和政体”,康有为撰写了《共和政体论》,他认为:近代以来,欧美一些国家确实建立起了不同形式的共和政体,但“自美、法外,妄立共和政体者,未有不大乱无已者也”。而且,建立共和政体的国家甚多,都非常不一样,只不过是通通以“共和”来笼统命名,而如果单认为美国的政体形式就代表了“共和政体”,就是更大的错误了。在他看来,国外的经验证明,共和政体不宜采用,君主立宪政体最为适宜,考虑到当时国内的形势,中国则应吸取两种体制的优点,创造一种新体制,即“虚君共和”。

  但那时,革命潮流不可阻挡,共和呼声四起,清政府大势已去,康有为写了一首极为忧伤的诗:“十四年于外,流离万死间。子卿伤白发,坡老指青山。国事亦多变,神州竟未还。惜哉迟岁月,念乱泪潜潜。”

  除夕前6天,康有为在日本读报,得知清帝退位……他晚年始终都宣称自己忠于清朝,并且一直留着长辫,直至1917年张勋复辟。

  (本文撰写时参考了《康有为自编年谱》、茅海建所著《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鉴注》、坂出祥伸所著《康有为传》等资料。)

  ■ 康有为语录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中国人不拜天,又不拜孔,留此膝何为?

  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盖又如两人有相交之事,而另觅一人以作中保也。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

  ■ 回眸与追忆

  余英时:君主立宪也是一种民主方式

  康有为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他称之为民主,那就是尧舜时代,那是最好的时代。第二阶段是以周文王为主,是君臣共治的时代,相当于西方英国的君主立宪。最坏的一种,就是秦以后的专制,皇帝专制……康有为主张的是君主立宪,其实也是一种民主方式。根据萧公权先生晚年的研究,康有为的君主立宪是一种真民主,不是假的。早期拥护西方民主制度,几乎都是儒家知识人,即是受儒学教育的人,一直到五四都是如此。

  ——摘自余英时所著《人文·民主·思想》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刘晋锋 新京报系列插图/鲁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