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笔记】

  从《幸福来敲门》到《王海涛今年四十一》,荧屏上似乎正在兴起一场新的家庭亲情剧热潮。潮流来了又去,而在轮回之间,家庭亲情剧本身也开始悄悄变化,“家庭战争剧”作为异端,会不会引导新的潮流?

  《王海涛今年四十一》(以下简称《王海涛》),没完没了地处理着大家庭里的闹心事。家庭亲情剧作为最有收视保证的类型剧,转眼也已20年。

  中国电视剧虽然可以溯源到1958年的《一口菜饼子》,但早年间基本上是现场直播的电视话剧,内容则是配合政治形势的宣教故事。国产电视剧真正起步于改革开放的年代,整个八十年代都以反映现实、反思历史以及翻拍经典为主要任务,《凯旋在子夜》、《末代皇帝》、《西游记》是三类题材中的代表作。进入上世纪90年代,市民社会壮大,大众文化勃兴,电视剧也开始由宏大叙事向个体叙事过渡。1990年播出的《渴望》是第一部引起全民轰动的家庭剧,达到空前绝后的96%的收视率。电视剧从业者发现,百姓的喜怒哀乐竟然是创作的富矿,观众从荧屏上照见自家的影子后,是那样地感同身受,不能自已。从此,家庭亲情剧的来者络绎不绝,至今毫不退色。

  20年间,家庭亲情剧枝叶丰茂,催生了几拨金牌编导,也形成了几路创作定式。只要遵循定式把文章做足了,市场反响就错不了。这有利于这一剧种的批量生产,不过也有很多创作者就此不思上进,只是拿着已有的“配方”组装拼贴、简单重复。粗制滥造之风不仅败坏了观众的胃口,也窒息了这一类型剧的发展活力。

  郭靖宇编剧、黄健中导演的《王海涛》是个异端,它在很多方面打破了家庭剧的固有模式。首先,它没有采用不事渲染、静水深流的生活叙事。郭靖宇是执导江湖传奇剧出身,他的《刀锋1937》《铁梨花》都是人物乖张、矛盾剧烈之作,他在写王海涛时化用了自己和亲友的家庭故事,使这部剧接上了生活的地气,但他并没有放弃“不纠结,不成活”的戏剧理念,而是让王海涛这个绝种好男人遭遇极品烂人团,鸡飞狗跳,家无宁日。把家庭亲情剧拍成“家庭战争剧”,在港剧中并不少见,但在普遍讲究还原生活的内地中还很新鲜。

  其次,《王海涛》没有采用家庭剧常见的“三破一苦”的剧情设定。所谓“三破”,是指破碎家庭、破碎情感和破碎婚姻,“一苦”是指家庭苦难题材。观众也会为王海涛好心不得好报的悲情打动,但那决不是被“苦情”芥末呛出来的眼泪。

  还有就是,《王海涛》没有俯身去历史沧桑中寻找故事。以两部《金婚》为代表,“两个人,一辈子”的编年体叙事也是家庭剧中重要的一枝。风雨如磐的政治运动给个体的生命历程造就了怎样的悲喜,这是很有看点的戏剧故事,而从眼前缤纷的社会热点中摸取活鱼,岂不是更能与观众会心与共鸣?《王海涛》走的是后一条路,它把经济社会中人情的疏离、城市化进程中的拆迁纠葛统统写进戏中,让剧中人在欲望和人伦的纠结中舞出不同的身姿。

  当然,由于编剧是初涉家庭亲情剧,《王海涛》中还是有一些过火的痕迹,比如说有的人物坏到了可恨可耻的地步,却在最后的两集中奇迹般地回转好人阵营,剧中虽有转变过程的铺陈,但总觉得有些刻意。如何让剧情发展更加不着痕迹,或者说如何让观众HIGH得忘了挑理,是编剧和导演下一步的课题。

  在家庭亲情剧的创作思路日趋固化的时刻,《王海涛》像一条刚刚入伙的鲇鱼,搅动了一池清水。它的极致情境加极品人物路线,给这一类型剧带来新的戏剧可能和美学滋味。

  □李星文(北京 剧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