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麦基要来的消息,八月份就传开了。中国电影电视界如此注意他,仿佛他是中国影视编剧软肋的灵丹妙药。
  很多人都是从那本著名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原理》了解到罗伯特·麦基这个名字。1984年,罗伯特·麦基开始创办编剧培训班,两年后,他以自己的名字注册公司,“故事”培训班走上商业轨道。1997年,《故事》一书出版。《故事》至今已有超过20多种语言版本,在中国,这本书也是北影、中戏等编剧进修的必读圣经。麦基被《电影在线》杂志评选为“好莱坞最受欢迎的编剧领袖”,《名利场》杂志称其是“好莱坞最受欢迎的编剧导师。”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很多好莱坞名人都曾是麦基的学生,包括彼得·杰克逊、朱莉娅·罗伯茨、史蒂文·普莱斯菲尔德、迈克尔·康奈利等。
  你们没有工会吗?
  人还没到中国,麦基先生就开始在微博上华山论剑。网友们提出了几十个问题,还有的已经问到了“能否降低一下价钱”跟中国导演合作商业电影。
  麦基与中国电影和编剧的对话也提早在纸媒体展开。在11月1日《新京报》的专访中,麦基说话毫不客气:“我的书是有深度的,其他的书普遍有些浅薄……他们在书里撒谎”。是的,就此我也给他发过微博,在翻译到中国大陆的十几本编剧书中,他的书是唯一强调讲到故事主控思想的价值观,讲到故事中要有“善之中心”的。大陆有的编剧书是有点类似入门速成手册,估计书名就会引得麦基暗笑:《21天搞定电影剧本》。我对他电影故事中存在某种形而上的价值观看法心有戚戚。
  12月初,麦基终于来到了中国。10天的时间,穿梭京沪两地,4天密集的课程,各种对谈和接触—纸上的名字罗伯特·麦基终于生动了起来。在上海,几名年轻编剧向麦基讲述自己的故事,大体都是关于爱情和穿越。麦基发了微博:“四个故事全都是奇幻题材,年轻人说这是因为他们对现实不够熟悉,我感觉年轻编剧这样说多少有点是把远离现实作为经验之谈的意思。这在当下中国是很时髦的,我的一些学生也经常跟我很得意地讲想象力领先,现实可以靠边,从许多导演的作品也明显可以看出这种倾向。”麦基似乎有点恼火,在微博中爆了粗口:“这不是事实。了解和描写现实太他妈的难了。他们只是想用最简便的方式来创作。”
  12月4日,麦基先生中国之旅新闻发布会上,我在讨论中跟麦基先生讲到中国媒体对编剧与导演和制片方关于署名、稿酬的纠纷的报道。我讲到曾经雇佣律师才拿到一笔电视剧稿酬并请他介绍美国编剧维权的情况,他很茫然地问:你们没有工会吗?接着他半开玩笑地说美国编剧隔一阵就要罢工是觉得大家都忘记他们,心里不平衡。谈到电影与文化差异的老话题,麦基先生的言说深得我意:“文化只有这点深(手势比划,不到十厘米),但人性却有这么深(手势,两手张开)!”
  故事是需要学习的手艺
  12月5日,北京电影学院大放映室,8点整,麦基先生正式开讲。他首先强调,自己不是教怎样编剧,而是讲“故事是什么”,所讲的不是规则,而是原理,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他强调故事是人生的比喻,但这是一门需要学习的手艺。他说我们不会因为已经听过许多交响曲,还会弹钢琴,就可以做出一个曲子,而必须学习,专修这一形式。
  讲座按照书的章节展开,先讲结构,然后是类型、人物与结构的关系,最后落到诸元素与故事意义的关系。关于故事的意义,他的书和讲座都强调不用“主题”这个词,而是“主控思想”。在他看来,“主题”在文学和电影中时常与题材混为一谈。
  很多中国电影人有艺术片至上的认识,麦基讲到艺术片(小情节和反情节)和经典大情节之间的关系,说艺术片是基于大情节之上。像英格玛·伯格曼、戈达尔,都是对经典情节有很深的了解,才能破中有立。戈达尔的《筋疲力尽》,这部影片看似在镜语和叙事都颇有先锋破格之处,但导演是在熟悉好莱坞强盗片的基础之上,反用叙事模式传达一种人物与存在的疏离,故意打破运动镜头的顺方向组接原则来反对好莱坞美学。麦基还讲到《告别拉斯韦加斯》也是如此,观众必须对经典叙事的模式很熟悉才能感到震惊:啊,真的让那个失意编剧就这么喝酒喝死啦!
  麦基有些话讲得很无情,很真实。讲到对艺术的品味是一种天分,他把自己在亚利桑那州的邻居拿来挤对。他说那些豪宅的主人都是亿万富翁,玻璃柜子里摆满水晶的小企鹅,墙上挂些巨大的印第安人头像,脸上还有泪滴。主人跟麦基说:这幅画只花了我三十万美元。麦基的反应是:哇,真大。由此,麦基讲到必须要有发现好故事的才华,讲到必须有删掉自己烂作品的勇气。
  “善之中心”与价值观
  道德伦理、价值观、故事的“善之中心”依然是麦基讲课的重要主题词。讲课中他提到了《霸王别姬》《活着》《菊豆》《南京,南京》等中国电影,说这其中有莎士比亚探索的人类境遇。麦基对于故事的认识有些基本含义在其中,这其实关乎我们是否认为生命有意义,关乎我们怎样看待人类几千年建立的一些基本文明、基本共识信念,它们是真实的,善的,还只是一套虚假的意识形态。
  媒体采访我时,我说的也与此有关:“我们许多电影故事很弱,说到底是因为里面人物的价值观是混乱的。好莱坞是把经典叙事运用得最好的,它的叙事方法和底下的价值观是完全一致的。”《投名状》里的庞青云是个什么人?他到底是夺占朋友妻子、杀兄弟、一心爬上高位的朝廷鹰犬?还是一个要成大业、救穷人的义士?影片的叙事把主人公处理的矛盾分裂,其实是作者的价值观混乱不清。
  现场讲课毕竟不一样,不时有些生动的生活故事,不时有他随时想起的小幽默。麦基讲到柯克·道格拉斯来听过他的课程,在将近80高龄的时候。这个道格拉斯是那个主演《华尔街》《本能》的迈克·道格拉斯的父亲。老道格拉斯是第二代移民,曾经拾荒为生。即使在他成名以后的一段时间,他也隐瞒自己的犹太人身份。他跟麦基倾诉过自己的辛酸:在豪华公寓顶层的聚会上,他听着那些商界巨头大骂犹太人。“后来,道格拉斯勾引了那个巨头的老婆来报复他,这个他在行”,麦基一脸坏笑地说。
  为什么是《卡萨布兰卡》?
  在书和演讲中,麦基都将编故事比喻成做爱,建置阶段是前戏,要将一切铺垫好并引起观众兴趣,接着是时间段较长的发展,要张弛有道,有紧张,也可以抽棵烟休息一下,最后是冲突的顶点,高潮。如果套用这个比喻来分析麦基讲课的结构,他最后一天分场景讲述《卡萨布兰卡》就是他讲课的高潮,是他独步讲坛的曲终奏雅。
  麦基把《卡萨布兰卡》的诸多元素综合在一起逐段分析,这类似文学研究中新批评派所强调的“细读”方法。前几天讲授的故事结构、铺垫和释放、富有隐含意义的台词、表演、摄影和构图处理所隐喻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通过选择所达成的人生意义和人格升华都在读解这部经典作品中汇聚,合成了他讲座的华彩乐章。影片最后,里克送走爱人,但是他们“将永远拥有巴黎”,为了爱情和正义,他放弃爱人。讲到这里,麦基难掩愉悦兴奋,他在台上用浑厚的男中音唱起片中的经典歌曲《时光流逝》,收获掌声一片。
  讲课结束了,许多编剧觉得大有收获。“有些也在创作中隐约地感觉到一些,但是他说起来就特别点题。比如‘做你作品的上帝’,就是要了解你作品中的一切,对你笔下人物的细枝末节都了解”,编剧余飞说。麦基在中国引发了一场“麦基旋风”。盛大新经典影视公司执行总裁黎宛冰在微博转述了麦基对《太阳照常升起》观感:“很难让我喜欢,电影中讲述了一个女疯子的故事,但是是从一个非常客观、冷血的角度去表达的。我个人希望在这个故事的讲述中,能更加亲密、复杂、感人一些。导演找到了一个题材—精神病,但是并没有想真正地去理解这个题材。”周黎明又对麦基的这一评语做出了自己的解释。讨论又开始了,关于故事,关于伦理。
  我眼中的罗伯特·麦基
  他精力旺盛,对人对事有自己严格的要求,对细节敏感,不能容忍不认真和不负责,善意,礼貌,有教养和幽默感。他对自己的专业有绝对的把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专用术语,鼓励创新,甚至鼓励颠覆他所讲述的一切理论去创新,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师。但因为缺乏对中国电影,特别是电视剧市场的深入研究,有些例子举得引起大家的争议,这也正常。我们可以说不需要土壤,因为我们站在楼顶上,但楼是盖在土壤上的。麦基就是影视编剧的土壤。
  余飞,编剧
  电视剧《重案六组3、4》
  《永不消逝的电波》编剧。

 

 

来源:名汇 Famous
原标题:罗伯特·麦基:像做爱一样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