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瓦,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

  ■ 对话

  新京报:现在许多院校都有和国外院校合作的2+2,3+1、1+3或留学预科等项目,学生选择这类项目通常会有什么风险?

  宗瓦:教育部涉外监管信息网上公布的审批或审核通过的中外合作项目都是规范的。在上述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项目中,如果中国高校是用计划内名额来开展学分学位互认的联合办学,项目质量和学生利益是可以得到保证的。但有一些不属于计划内招生的合作办学,主要针对的是高考落榜生,目的是借用国外高校的宽进严出的政策和一些特殊文凭,而国外大学也没搞清楚国内具体复杂的情况。对学生而言,潜在的风险是,这样的文凭很可能并不具有含金量,也无法得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历认证。

  新京报:家长和学生该如何挑选、避免陷阱?

  宗瓦:首先要看项目是否通过教育部审批,是否有审批号。现在也有些国内外院校会通过学分互认等方式作为校际交流项目途径,绕开审批程序。对教育部公布的中外合作办学名单以外的项目,不要盲目迷信学校名称,很多项目冠以的国内外高校名字很具有迷惑性。要从项目课程设置、师资、质量如何保障等方面判断。有些骗局很明显,比如在招生时对高考成绩、英语成绩完全没有要求,这显然有问题。

  新京报:针对这次美国州立大学违规事件,是否说明国内机构需加强监管?

  宗瓦:就我个人观点而言,目前简单地由政府授权机构对学历学位进行认证的单一方式要有所补充。在国外会有专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认证,对学位和项目做出写实性描述,包括学过什么课程、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比如美国移民局会请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申请技术移民或申请工作签证的外国人的学位进行写实性和比较性评估,有的评估委托方是移民局这类的或用人单位,而非学生,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委托方负责,也不敢造假。

  新京报: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是否也会有相关举措?

  宗瓦: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也准备推出相关质量保障认证服务项目,涉及高校、高中、高职等不同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措施。通过院校自评、专家审核等对项目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