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征 摄

  3月5日22件高级定制的旗袍没能亮相人民大会堂,只在7日出现于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的《华装风姿——中国百年旗袍展》上。被这一场旗袍争议推到风口浪尖的人,是多年来致力于传承中华纺织服装文化,将之活化于当下的服装设计师、中国美院博导吴海燕女士。  

  记者:为什么会想到为浙江的两会女代表、委员来定做旗袍?

  吴海燕:缘起去年,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找到我说今年在北京要做一个展览,邀请我做一批旗袍参展。我看看旗袍展的日子正好是三八节之前,在两会期间。于是就去问了浙江两会代表,谁愿意在开幕式上穿我们中国的旗袍?大家都很高兴,愿意穿,因为平时穿旗袍的机会不多。代表们身份都不一样,有来自底层的,有的人说我一辈子都没穿过,也想要一件。这个系列旗袍的缘起是一个展览,是我的研究课题,与商业无关。

  记者:能谈谈这个系列的中心思想吗?

  吴海燕:体现中国女性的“雅”,这包括了优雅、风雅、典雅、高雅、清雅、秀雅,或者更多的。因为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雅”才是中国女性最美的地方。同时,有我们中国美术学院一直在研究的“东方学”做理论支撑,做这个系列也是想呼吁我们探讨当下中国妇女的形象。从学术的角度来说,希望能唤起全国各个高校的学者对中国服饰文化的回顾、梳理、保护。

  记者:这个系列你自己最满意的细节有哪些?

  吴海燕:一共22件,花了不少时间,但时间太紧,还是觉得没做好。给茅威涛做的那件(右小图)我比较满意,属于手工绣花、立体裁剪、量身定制。除了领子、盘扣、刺绣像传统旗袍外,整个样式是现在流行的多结构、立体裁剪。另一件灰绿、深绿交错的用到染色技术,绣上我自己画的小草小花纹样。每件旗袍都有不同的传统工艺,比如传统布贴,也就是贴花;还有手绘图案,用隔离胶画白线,割好色块,画上去的颜色就不会延伸开来;还有手工叠皱做出来的立体装饰。另外线绣、片绣、管绣等各种刺绣都有用到。现代技术方面,有数码织造、电脑彩喷。

  记者:这些旗袍去向如何?

  吴海燕:博物馆收藏了10件,这是之前就约定好的。剩下的衣服送给穿者本人。  

  吴海燕回忆起90年代,中国的设计师们对西方、外国设计潮流趋之若鹜,“比如在面料上喜欢巴黎的蕾丝、日本的化纤,我都去找过这些东西”,久而久之发现不能怀揣着别人的东西去看待世界,而应当先注重中国的文化、哲学、中国的传统工艺,这样才能更好地看待世界。

  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