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于文静正在工作。她坚持照顾四个孤儿妹妹十年。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于文静办公室内一直放着自己结婚时和四个妹妹的合影。

  女民警代替姥姥照顾收养的四名弃婴,已坚持十年;姐妹五人相处,时常“斗智斗勇”

  16 于文静 年龄:34 职业:通州公安分局民警 社区:通州区武夷花园社区

  9月29日凌晨,农历八月十四的月亮已经很圆了,清冷的光让夜更显静谧,但躺在床上的于文静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看着手机里三妹发来的短信,于文静先是叹气,“我这些妹妹,看上去都特别乖,可她们处理感情啊,一点儿也不懂事。”她咕哝着翻了个身,又乐了,“看来又得和她们斗智斗勇了。”

  接下姥姥留下的担子

  于文静的老家在山东临沂的一座小城市,姥姥因为收养弃婴成了当地的名人。

  老太太靠卖花起家,1983年就盖起了二层楼,然后开始做善事。1988年,她收养了第一个孩子。那时,刚11岁的于文静每周都去姥姥家,家人告诉她,“这是你的妹妹。”

  以后的几年,于文静的“妹妹”越来越多。有时姥爷早晨一开门,门口就是一个婴儿。就这样,于文静多了这4个妹妹,最大的1988年出生。“从小看到大,像亲人一样。”

  为了养育妹妹们,姥姥家变得困难。为了帮助姥姥,1996年,于文静报考了军校。“管吃穿,还发钱。”她每年回家过年,都用攒的津贴给妹妹们买生活必需品。后来,她考上研究生,月津贴增加到900多元。她却更加节俭,省下钱给妹妹们买漂亮衣服。

  变故出现在2003年,姥姥生病过世,在北京工作的于文静挤上了长途大巴,一路哭着回了老家。在姥姥的葬礼上,还在上中学的妹妹们满脸眼泪,声音轻而无助:“姐,世界上最疼我们的人走了。我们没有家了。”于文静猛然间觉得,妹妹们没了依靠,“我得给她们家”。

  “娶我就得照顾妹妹”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于文静的条件只有一个:愿意和我一起照顾妹妹们。有的人一听站起来就走,25岁的她十几次相亲都以失败告终,直到遇到了一个通州小伙。

  “他当时肯定是被我迷住了,什么都答应。”提起老公,于文静笑着,因为老公能干,有个小厂子,婚后,小到给妹妹们一个月几百元的生活费,大到一年近万元的学费,丈夫从不计较。

  紧接着,妹妹们陆续毕了业,为给她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于文静想方设法把她们从老家带到北京。北京之旅是热闹的,但现实残酷。于文静用“想快速致富,然后荣归故里”来形容妹妹们的心态。

  “老大、老二、老三轮着来,干几天觉得挣钱不多就辞职回老家,回去打工又被骗钱,就又回来打工。”提起那段生活,于文静哭笑不得,那简直是在和妹妹们“斗智斗勇”。有时候,于文静一进屋,就会看到被子上放着一封信,“姐我走了,回老家了,别担心我。”放下信,于文静就往火车站奔,把妹妹劝回来。

  妹妹们学会脚踏实地

  妹妹们来来回回的日子,从2008年一直折腾到2010年。其间,她们觉得姐夫做生意挺挣钱,就让姐姐投资给她们做生意。“做生意哪那么容易?”于文静琢磨,既然帮她们找工作很辛苦,索性就让她们试试,就当花钱给她们上课吧。

  于文静给妹妹们在蓝岛大厦租了个鞋店。妹妹们并不太懂人情世故,没想到,进货也能被看仓库的“下绊”。于是,提货的工作落到了姐姐这里。

  那时候,于文静在看守所上夜班,白天还得去进货。撑了两个月,于文静干不动了,果断关了店,把账上的钱给妹妹们分了。事后,于文静算了算,“她们赚了,我赔了。”

  这之后,没有人再提做生意的事了,妹妹们开始变得踏实。如今,老大在做保安,老二是美容师,老三、老四在公司做事。虽然各自的单位有住宿的地方,但每个周末,四个人都会回到于文静的家聚聚。这里,也是她们的家。

  【大家问】

  就盼妹妹们在北京安家

  朋友问:为什么不靠父辈或者其他兄长来照顾妹妹呢?

  于文静:这就是特别自然的一个事,没有下决心的过程,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划。我早已把她们看做自己的家人,照顾她们就像传承下来的一个工作,而且我有这个能力。

  妹妹天凤:你对我们有什么期望吗?我们几个人肯定给你争气。

  于文静:我就想你们在北京安个家,不用大富大贵,真的就是有老公,有孩子,能够像普通人在北京生活下去。你们过好了,姥姥如果在天有灵,一定会特别欣慰。

  【德行录】

  民警于文静有四个妹妹,可姐妹五人长得一点儿都不像。这些妹妹,都是于文静的姥姥收养的孤儿。2003年姥姥去世后,于文静便挑起老人留下的担子,不仅给妹妹们买衣服,还为她们联系工作,连她自己嫁人的条件也是“要和我一起照顾妹妹”。如今,四个妹妹都在北京工作,一家人每周末团聚。

  【榜样说】

  她们几个是我从小看到大的,就跟自己亲妹妹一样。姥姥去世后,我顺其自然接下这个事。我就想她们在北京安个家,像普通人在北京生活下去。

  ——于文静

  本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