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苹背后的商场曾是她的家。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摄

  依然是艳红的外套,深黑的裤子,两弯细眉翘起,缕缕卷发一丝不苟地垂到鬓角,风起的时候微微上扬,显得有些桀骜不驯。

  这个女人,似乎一点儿都没变。

  2007年,一座被围成“孤岛”的房屋前,同样是这套装束,吴苹手持《宪法》的凛然模样,出现在媒体的镜头前,成为当年用法律武器维护私产的典范。

  几年过去,这个钉子户依旧对自己的家,有着强烈的保护意识,不邀请陌生人进入。只不过,手里的《宪法》,换成了红色的香奈尔包。

  10月23日下午,吴苹出现在重庆杨家坪最热闹的商业街上。商业街尽头,是大洋百货商场。

  如果没有那场拆迁,吴苹可能就坐在商场的位置——她的酒楼里,当一名老板娘。

  酒楼的名字叫为君开。“你知道杜甫的那首诗吧,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我的酒楼就叫为君开酒楼,我自己起的名字,是杨家坪一带装修最漂亮的。”吴苹说。

  如今,面对旧址上富丽堂皇的商场,吴苹说她从未进去过。

  吴苹脱口而出最多的词汇,仍是法律。拆迁时,吴苹钻研法律,因为熟稔法律,她选择置换房屋,这也正是她的得意之作。“如果要钱,只要谈不拢,就会给我扣一个漫天要价的罪名。”

  曾有一个房地产商找吴苹,请她公关当地的钉子户,“我就是钉子户,怎么能做这种事情呢?”吴萍断然拒绝;也曾有酒店的门卫认出吴苹,让她指点如何获得满意的拆迁补偿,她欣然接受。

  对于现在的生活,吴苹不愿多谈,“生意上的事我已经不管了,现在集中精力给弟弟伸冤。”

  吴苹一直忙于弟弟2000年的一场车祸。她觉得弟弟死因可疑,怀疑是人为逃避责任,故意将受伤的弟弟致死,司机和副驾驶都没有伤,只有弟弟受伤,而且是开放式的伤口,“开放式伤口你懂得吧?”

  吴苹觉得,现在维权的多了,讲法律的多了,就是社会进步。

  回望2007年,吴苹觉得自己是个有觉悟的公民,能顾全大局,“我是守法公民怕什么。国家进步需要公民的参与,当然,前提是法律要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新京报记者 王瑞锋 重庆报道

  吴苹

  2007年3月,为阻止房屋被强拆,吴苹手持《宪法》在被挖成“孤岛”的住宅前维权,引起国内外舆论广泛关注,被称为重庆“最牛钉子户”。她也成为当年用法律武器维护私产的典范。

  同题问答

  1.这十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感觉自己的法律意识更强了,法律知识掌握的更多了。

  2.这十年,最美好的事儿是什么?最不愿看到的是什么?

  有人说我跟我丈夫杨武是“一文一武”,听了特别开心。现在自己对很多事情看得开了,也不像以前那么较真了。

  最不愿看到的是,现在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的成本越来越高了,法律的武器同样也会伤到自己,它太费时间,维权甚至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3.未来十年,你对个人的最大期待是什么?

  希望自己弟弟出车祸的案子,能够依法解决,为弟弟的死讨回公道,甚至协商解决也行,我觉得太累了。

  4.未来十年,你对国家的最大期待是什么?

  希望国家能够健全法治,公正执法,严打各种腐败,人人都活得有尊严。